7 回忆我的母亲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他是一个diàn① 佃 农的孩子,父母任劳任怨地辛苦了半辈子,没有一点积蓄,穷困liáo② 潦 倒。幸亏得到了家境不错的亲戚的救济,难得上了附近的sī shú③ 私塾 。
教书先生是一个宽厚的长者,非常痛恨为富不仁的人。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大家都学到了知识,为他们后来打下了基础。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救济 B.宽厚 C.任劳任怨 D.为富不仁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A.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C.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为悼念自己母亲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B.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用来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C.“佃农”指的是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对自己母亲的谦辞有“家母”“家慈”等,对别人母亲的敬称有“令堂”“高堂”等。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夸张)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6.下面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B )
A.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B.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常识积累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著作收在《朱德选集》中。
主题理解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文脉梳理
回忆我的母亲
名师点拨
回忆性散文有“个性”
1.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2.片段式,不追求完整性。
3.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既有“当时我”的感受,也有“现在我”对“当时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课内赏读练探本究源 突出重点
阅读课文“我应该感谢母亲……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完成问题。
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文中反复出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无比怀念。
B.作者所写母亲身上的坚强意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进步的最宝贵的品质。
C.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只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D.选段是作者从对母亲之爱到对人民、对党、对民族之爱的感情升华。
8.作者在文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所学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答: 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了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豪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9.文中的议论非常精彩,含意深刻,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意,以及这句话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答: 含意: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作用: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的厨房
张 洁
①在母亲在世和刚刚离开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厨房还是母亲的。
②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和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心里发灰。
③为新厨房置办带烤箱的炉子时,母亲还健在,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烤蛋糕、烤鸡给您吃。”看看地面,也是怕母亲上了年纪,腿脚不便,铺了防滑的地砖。可是,母亲根本就没能走进这个新家。
④厨房里的每一件家什,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说:现在,终于到了你单独对付日子的时候。
⑤我觉得无从下手。
⑥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我依然能在那上面,嗅到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那件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极其坚牢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⑦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目用铅笔或钢笔画了勾,就像给学生批作业、判卷子时打的对勾。那些铅笔画的勾,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起它们的长尾,直挥东北,带着当了一辈子教员的母亲的自如。那些钢笔画的勾,像被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拘谨,生怕打扰谁似的,缩在菜目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个个都是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就是用水刷、用火燎、用刀刮,也磨灭不了。
⑧那些画了勾的菜目,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
⑨鱼虾类的菜谱,档次最高的也不过是豆瓣鲜鱼,剩下的不是煎蒸带鱼,就是香肥带鱼。虾、蟹等是想都不想的,不是不敢想,而是我们早就坚决、果断地切断了脑子里的这部分线路。其实像西红柿焖牛肉、葱花饼、家常饼、绿豆米粥、炸荷包蛋之类,母亲早已炉火纯青,其他勾画的各项,没有一项付诸实践。
⑩我终究没能照着母亲的菜谱做出一份菜来。一般是用面包、方便面、速冻饺子之类的半成品对付着过日子,再就是期待着到什么地方蹭一顿,换换口味,回来又可以对付几天了。有时也到菜市场上去,东看看、西瞅瞅地无从下手,便提溜着一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回家了。回到家来,面对着那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只好天天青菜、豆腐、黄瓜的“老三样”。
今年春天,在菜市场上看到豌豆,也许是改良后的品种,豌豆的颗粒很饱满。我想起去年春母亲还给我们剥豌豆呢。我常常买豌豆,既是我们爱吃,也是为了给母亲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
母亲是很寂寞的。
女儿曾在信中写到:“……我也常常后悔,没能同姥姥多在一起。她这一辈子真正是寂寞极了!而且是一种无私的寂寞,从来没有报怨过我们没能和她在一起,我的眼前总是出现她坐在窗前,伸着头向外张望的情景。可当时我看在眼里,却从来没往心里去,倒是现在记得越发清楚……”
我努力回忆母亲在厨房里的劳作。
冬天又来了,大白菜上市了,想起母亲还能劳作的年头,到了储存白菜的时节,就买“青口菜”,她的经验是青口菜开锅就烂,还略带甜味。
做米饭也是照着母亲的办法,手平铺在米上,水要漫过手背,或指尖触米,水深至第一个指节,水量就算合适,不过好米和机米又有所不同……渐渐地,除了能上台面的菜,一般的炒菜也能凑合着做了。只是,母亲吃不上我做的菜了,我也再吃不到母亲做的“张老太太烙饼”了。
她在世的时候我们老说,应该开一家“张老太太饼店”,以发扬光大母亲的技艺,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好事临门也还是愁眉苦脸的母亲,脸上便难得地放了光,就连她脸上的褶子,似乎也放平了许多。对她来说,任何好事如果不是和我们的快乐,乃至一时的高兴联系在一起的话,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不知母亲有什么诀窍,她烙的饼就是别具一格。也不是没有吃过烹调高手做的,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我心里明白,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我就忍不住地想起母亲。
(选自《张洁文集·散文随笔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文中“我”回忆了母亲在厨房里勾画菜谱、储存青口菜、烙饼等事情。
B.母亲去世之后,“我”一般是对付着过日子,在吃的方面兴致不太高。
C.女儿在信中回忆姥姥的生活很寂寞,表现了她对姥姥深深的愧疚之情。
D.“我”对母亲的烙饼难以忘怀,是因为连烹调高手的手艺都不及母亲。
11.结合文段,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那件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极其坚牢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答: “戴着老花镜”“俯身”“看菜谱”,通过外貌、动作等描写,写出母亲伏案看菜谱时专注认真的神态,以及“我”对母亲在世时的种种情态记忆犹新,表达出“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2.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①从“母亲的菜谱上……判卷子时打的对勾”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认真拘谨的人;②从“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热爱家庭的人;③从“不知母亲有什么诀窍……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厨艺高超的人。
13.文章以“母亲的厨房”为题有何作用
答: ①作为全文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④通过记叙跟“母亲的厨房”相关的事件,表达了对母亲勤劳品质的赞美;⑤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综合探究练综合实践 合作探究
14.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
感恩无限亲情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示例:活动一:母爱歌曲我来唱
活动一: 母爱诗文我来诵
活动二: 母爱故事我来讲
(3)【感恩母爱】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母亲下班回来,帮她倒杯热茶;当母亲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时,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母亲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在我们考试后,给她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将“ 亲身 ”一词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 沾沾自喜 ”一词改为“ 称心如意(满意) ”。
随文写法练写法借鉴 笔下生花
15.夹叙夹议的手法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请你仿照文中这种手法,描写一个人物形象。
答: 示例一:上他的课,大家总是很振奋。一篇篇中外佳作,今古妙文,在他的讲授下,带着声、色、形、味,悄悄地渗入了我们的骨肉。
他特别擅长讲唐诗,高兴起来,常常要吟一段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其神态极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寿老先生,把头拗过来,拗过去……唯一不同的是,他的“拗”中夹着更多的幽默和爱。要不,有哪一个老师愿意这样“自毁形象”呢
等他吟诵结束,我们便乱叫起来:“再唱一个!再唱一个!”他抹抹脸,慈爱地笑着,说:“这是唱吗 这叫吟哦!”噢,怎么都好,这“唱”,将永驻我心,成为珍贵的回忆。
示例二:晚上,我走到那扇门前,主动地打开了那扇门。
那天,我和爸爸谈了很多,爸爸告诉我说: “打开快乐之门的办法,最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然后是理解对方……”
后来,我顺利写完了那篇稿子,我清楚记得那篇稿子的第一句是:“敞开心扉,用心感悟,快乐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处世的心态……”
我很高兴,那天,我终于找到了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示例三:夜已经很深了,我还在“加班”,手指酸痛,眼皮沉重,可无论怎样好像也写不完那些看上去并不多的作业,怎么办 没办法,谁让我昨天出去玩了呢 脑子逐渐被困意填满,字逐渐写得潦草,望着钟表上的指针仍在不停地转,我悔不当初。珍惜时间,并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当你在浪费任意的一分一秒的时候,请想一想这一秒的疏忽以后要怎样去弥补 有任何事请现在去做,时光不会倒流,不珍惜只会空留遗憾。 7 回忆我的母亲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他是一个diàn① 农的孩子,父母任劳任怨地辛苦了半辈子,没有一点积蓄,穷困liáo② 倒。幸亏得到了家境不错的亲戚的救济,难得上了附近的sī shú③ 。
教书先生是一个宽厚的长者,非常痛恨为富不仁的人。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大家都学到了知识,为他们后来打下了基础。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救济 B.宽厚 C.任劳任怨 D.为富不仁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C.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为悼念自己母亲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B.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用来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C.“佃农”指的是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对自己母亲的谦辞有“家母”“家慈”等,对别人母亲的敬称有“令堂”“高堂”等。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
A.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夸张)
B.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反复)
C.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6.下面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B.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常识积累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著作收在《朱德选集》中。
主题理解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文脉梳理
回忆我的母亲
名师点拨
回忆性散文有“个性”
1.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2.片段式,不追求完整性。
3.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既有“当时我”的感受,也有“现在我”对“当时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课内赏读练探本究源 突出重点
阅读课文“我应该感谢母亲……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完成问题。
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反复出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无比怀念。
B.作者所写母亲身上的坚强意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进步的最宝贵的品质。
C.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只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D.选段是作者从对母亲之爱到对人民、对党、对民族之爱的感情升华。
8.作者在文中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所学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答:
9.文中的议论非常精彩,含意深刻,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意,以及这句话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答: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的厨房
张 洁
①在母亲在世和刚刚离开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厨房还是母亲的。
②我站在厨房里,为从老厨房带过来的一刀、一铲、一瓢、一碗、一筷、一勺伤情。这些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母亲用过的。也为母亲没能见到这新厨房,和新厨房里的每一样新东西而心里发灰。
③为新厨房置办带烤箱的炉子时,母亲还健在,我曾夸下海口:“妈,等咱们搬进新家,我烤蛋糕、烤鸡给您吃。”看看地面,也是怕母亲上了年纪,腿脚不便,铺了防滑的地砖。可是,母亲根本就没能走进这个新家。
④厨房里的每一件家什,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说:现在,终于到了你单独对付日子的时候。
⑤我觉得无从下手。
⑥翻出母亲的菜谱,每一页都像被油炝过的葱花,四边焦黄。我依然能在那上面,嗅到母亲调出的油、盐、酱、醋,人生百味。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那件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极其坚牢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⑦母亲的菜谱上,有些菜目用铅笔或钢笔画了勾,就像给学生批作业、判卷子时打的对勾。那些铅笔画的勾,下笔处滑出一个起伏,又潇洒地扬起它们的长尾,直挥东北,带着当了一辈子教员的母亲的自如。那些钢笔画的勾,像被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地走出把握不稳的笔尖,小心拘谨,生怕打扰谁似的,缩在菜目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个个都是母亲这一辈子的注脚,就是用水刷、用火燎、用刀刮,也磨灭不了。
⑧那些画了勾的菜目,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
⑨鱼虾类的菜谱,档次最高的也不过是豆瓣鲜鱼,剩下的不是煎蒸带鱼,就是香肥带鱼。虾、蟹等是想都不想的,不是不敢想,而是我们早就坚决、果断地切断了脑子里的这部分线路。其实像西红柿焖牛肉、葱花饼、家常饼、绿豆米粥、炸荷包蛋之类,母亲早已炉火纯青,其他勾画的各项,没有一项付诸实践。
⑩我终究没能照着母亲的菜谱做出一份菜来。一般是用面包、方便面、速冻饺子之类的半成品对付着过日子,再就是期待着到什么地方蹭一顿,换换口味,回来又可以对付几天了。有时也到菜市场上去,东看看、西瞅瞅地无从下手,便提溜着一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回家了。回到家来,面对着那点什么意思也没有的东西,只好天天青菜、豆腐、黄瓜的“老三样”。
今年春天,在菜市场上看到豌豆,也许是改良后的品种,豌豆的颗粒很饱满。我想起去年春母亲还给我们剥豌豆呢。我常常买豌豆,既是我们爱吃,也是为了给母亲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
母亲是很寂寞的。
女儿曾在信中写到:“……我也常常后悔,没能同姥姥多在一起。她这一辈子真正是寂寞极了!而且是一种无私的寂寞,从来没有报怨过我们没能和她在一起,我的眼前总是出现她坐在窗前,伸着头向外张望的情景。可当时我看在眼里,却从来没往心里去,倒是现在记得越发清楚……”
我努力回忆母亲在厨房里的劳作。
冬天又来了,大白菜上市了,想起母亲还能劳作的年头,到了储存白菜的时节,就买“青口菜”,她的经验是青口菜开锅就烂,还略带甜味。
做米饭也是照着母亲的办法,手平铺在米上,水要漫过手背,或指尖触米,水深至第一个指节,水量就算合适,不过好米和机米又有所不同……渐渐地,除了能上台面的菜,一般的炒菜也能凑合着做了。只是,母亲吃不上我做的菜了,我也再吃不到母亲做的“张老太太烙饼”了。
她在世的时候我们老说,应该开一家“张老太太饼店”,以发扬光大母亲的技艺,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好事临门也还是愁眉苦脸的母亲,脸上便难得地放了光,就连她脸上的褶子,似乎也放平了许多。对她来说,任何好事如果不是和我们的快乐,乃至一时的高兴联系在一起的话,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不知母亲有什么诀窍,她烙的饼就是别具一格。也不是没有吃过烹调高手做的,可就是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儿。我心里明白,往日吃母亲做的烙饼的欢乐是跟着母亲永远地去了,可是每每吃到烙饼我就忍不住地想起母亲。
(选自《张洁文集·散文随笔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我”回忆了母亲在厨房里勾画菜谱、储存青口菜、烙饼等事情。
B.母亲去世之后,“我”一般是对付着过日子,在吃的方面兴致不太高。
C.女儿在信中回忆姥姥的生活很寂寞,表现了她对姥姥深深的愧疚之情。
D.“我”对母亲的烙饼难以忘怀,是因为连烹调高手的手艺都不及母亲。
11.结合文段,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也想起母亲穿着用我那件劳动布旧大衣改制的,又长又大,极其坚牢的围裙,戴着老花镜,俯身在厨房碗柜上看菜谱的情景。
答:
12.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13.文章以“母亲的厨房”为题有何作用
答:
综合探究练综合实践 合作探究
14.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示例:活动一:母爱歌曲我来唱
活动一:
活动二:
(3)【感恩母爱】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 当母亲下班回来,帮她倒杯热茶;当母亲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时,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母亲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 ”一词改为“ ”。
随文写法练写法借鉴 笔下生花
15.夹叙夹议的手法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请你仿照文中这种手法,描写一个人物形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