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凸显正义的力量,铭记历史教训,让社会上那些妄图篡改历史、抵赖狡辩以及惨绝人寰的杀lù① 行为无处遁形,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他们,这只能是你们的yì yǔ② 和痴心wànɡ③ 想。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凸显 B.铭记
C.惨绝人寰 D.振聋发聩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则新闻评论,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B.“钟声”即“中国之声”的简称,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C.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的特征。
D.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评述、人物特写等都属于新闻评论。
4.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学们就此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学生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学生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不忘记历史。
C.学生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学生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李斌
①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也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未来的太平与安康。
②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③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罹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④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⑤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⑥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⑦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⑧“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
B.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
C.只要国力强盛,和平就会保障。
D.外国人都记得南京大屠杀,这说明正义不会独行。
6.第③段照应标题,解释中心的句子是哪句 (摘录原文回答)
答:
7.第④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8.国家公祭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答: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凸显正义的力量,铭记历史教训,让社会上那些妄图篡改历史、抵赖狡辩以及惨绝人寰的杀lù① 戮 行为无处遁形,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他们,这只能是你们的yì yǔ② 呓语 和痴心wànɡ③ 妄 想。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凸显 B.铭记
C.惨绝人寰 D.振聋发聩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D )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则新闻评论,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B.“钟声”即“中国之声”的简称,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C.新闻评论具有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的特征。
D.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评述、人物特写等都属于新闻评论。
4.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学们就此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B )
A.学生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学生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不忘记历史。
C.学生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学生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李斌
①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也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未来的太平与安康。
②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③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罹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④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⑤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⑥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⑦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⑧“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
B.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
C.只要国力强盛,和平就会保障。
D.外国人都记得南京大屠杀,这说明正义不会独行。
6.第③段照应标题,解释中心的句子是哪句 (摘录原文回答)
答: 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7.第④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用无可辩驳的力量说明国家公祭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同时也引出下文国家公祭带来的启示。
8.国家公祭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答: 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
关系:三个启示分别是从和平的前提、保障和延续三个角度展开,层层递进。既阐释了标题“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同时也强调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