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概括文章典型事件,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透过相关事件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
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理解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品味文章中富有感彩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他们或严厉,或和蔼,或幽默,或博学。这些老师都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位老师 —— 藤野先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去感受这位老师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1918 年首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 “民族魂”。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主要记叙了 1904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1902 年 3 月,22 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 年 8 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1906 年秋,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他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1926 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10 月 12 日,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藤野先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1)字音
绯红(fēi) 不逊(xùn) 匿名信(nì)
油光可鉴(jiàn) 畸形(jī) 诘责(jié)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
抑扬顿挫(cuò) 教诲(huì)
(2)词义
油光可鉴──意思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模胡──不分明,不清楚。文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 “模糊”。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藏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地点:东京、仙台、北京。
(2)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明确:外貌 ——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 ——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 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 ——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 生活俭朴。
(3)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 严谨和蔼。
关心解剖实习 ——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 求实精神。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 - 3 段):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第二部分(4 - 35 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教诲。
第三部分(36 - 38 段):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相关信息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的写作背景,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以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 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明确:(1)人物身份: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2)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作者对藤野先生持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三)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作者除了写与藤野先生相处之外,还写了什么?从中能发现什么?
明确:在东京,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行为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去仙台的途中,作者路过日暮里和水户,触发了忧国之情,因为日暮里让作者联想到祖国的处境,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匿名信事件让作者感受到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他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离开仙台后,作者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藤野先生,并通过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多写文章等行动来怀念他,同时将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
文章的明线和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确: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 — 弃医从文)。
(四)研读精彩语段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实在标致极了” 改为 “实在丑极了” 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句中 “标致” 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 表示 “的确” 的意思,用 “实在” 加强 “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五)精读重点段落
精读第 5 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 “我” 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句中的 “大概” 可以用 “因为” 替代吗?
明确:“大概” 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 “罢” 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 “优待” 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 “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 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 句中 “居然” 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 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精读第 24 - 31 段,思考:
(1)怎样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句中的 “何尝” 是什么意思?
明确:“何尝” 与 “不” 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 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 “他们” 指麻木的中国人。
精读第 38 段,思考:
“良心发现” 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 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 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六)品味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彩,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 等语句,运用了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又如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
明确: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等简洁的描写,勾勒出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展现了他的朴实形象。同时,通过具体事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等,突出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的品质。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情感 — 弃医从文,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深刻。
(2)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事例,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3)语言富有感彩,运用了讽刺、反语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八)拓展延伸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 “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 “我” 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本文是怎样贯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
明确:开篇写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 “清国留学生” 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急切心情;回忆只记得 “日暮里” 和 “水户” 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自责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 “弃医从文”,目的就是寻找救国的道路。作者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由于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才与藤野先生结下浓厚的友谊;最后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总之,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
(九)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藤野先生的形象,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写作特色。希望同学们能从藤野先生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进一步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