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5: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三峡的景色之美。
教学难点
(1)领会课文描绘景物的写法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一同领略长江三峡的雄伟风光。
二、作者作品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 137 条,内容简略。《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较详细。介绍了 1252 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字音教学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
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襄陵(xiāng)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飞漱(shù) 属引(zhǔ)
林寒涧肃(jiàn) 哀转久绝(zhuǎn) 曦月(xī) 御风(yù)
襄陵(xiāng) 朝发白帝(zhāo) 江陵(líng) 素湍(tu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展现了三峡雄伟奇丽的景色。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的?
明确:文章先总写三峡山势连绵,隐天蔽日;然后分写不同季节的景色,依次写了夏、春冬、秋的景色。
五、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明确: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明确: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明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明确:有时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明确: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明确:每逢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就显得一片清寒肃杀,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六、研读课文,分析三峡的山和水的特点
教师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明确:文章从 “山” 和 “水” 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教师提问: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你能否找出描写 “山” 的语句来?
明确: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峻险拔。相关语句有:“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教师提问: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去表现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正面描写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山的连绵和高峻;侧面描写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通过写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突出了山的高峻。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峡》的字音、字义,了解了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三峡山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峡水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峡》的字词和山的部分,了解了三峡山的连绵和高峻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峡的水以及文章的其他内容。
二、研读课文,分析三峡水的特点
教师提问:三峡的夏水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三峡的夏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相关语句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教师提问: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运用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观察角度既有俯视,如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也有仰视,如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教师提问: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晴初霜旦的时间,选取了高猿长啸这一事物。其特点可以用 “水枯气寒” 和 “猿鸣凄凉” 来概括。
三、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师提问: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 “山” 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 “峡” 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 “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教师提问: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将山比作屏障,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将船行之快比作乘奔御风,突出了水流的湍急。
四、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三峡山的连绵和高峻。
教师提问:文章是如何体现音韵和谐的特点的?
明确:文章多运用四字句,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文章还注意平仄押韵,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押韵和谐,使文章具有音韵之美。
五、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从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一些描写三峡的诗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三峡景色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图片、视频等资料,谈谈对三峡的印象和感受。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三峡》的水的特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雄伟奇丽,也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欣赏和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景色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