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5: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写景手法,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笔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学习两篇短文,一起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初读知 “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节奏。
学生齐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要求读准字音。
重点关注这些字词的读音:颓(tuí)、与(yù)、遂(suì)、荇(xìng)、交横(hèng)。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文晓义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晓雾将歇” 中 “歇”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消散。
教师提问:“夕日欲颓” 中 “颓”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坠落。
教师提问:“沉鳞竞跃” 中 “沉鳞” 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水中潜游的鱼。
教师提问:“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 “与”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参与。这里有 “欣赏”“领悟” 的意思。
教师提问:“念无与为乐者” 中 “念”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考虑,想到。
教师提问:“相与步于中庭” 中 “相与”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共同,一起。
教师提问:“庭下如积水空明” 中 “空明”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形容水的澄澈。
教师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 “但” 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只是。
三、再读赏 “景”
读《答谢中书书》,赏山水美景。
教师提问:文中开头就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同学们再读这篇短文,来进一步感受山川的美景。边读边选出一处你最欣赏的语句,说说 “美” 在何处?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回答:我最欣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句话,它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仰视高峰耸入云端,俯瞰清流清澈见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出山水相映之美。
学生回答:我喜欢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里通过写两岸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以及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体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学生回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句让我感受到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通过描写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读《记承天寺夜游》,感文中之境。
教师提问:东坡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学生回答:作者用 “积水空明”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学生回答: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积水空明” 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学生回答: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式,“积水空明” 是正面写月光本身,“藻、荇交横” 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四、三读悟 “情”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教师介绍: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他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 “山中宰相”。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教师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其诗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品味关键词、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答谢中书书》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何言外之意?
学生回答:这句话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 “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 “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 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 “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教师提问:《记承天寺夜游》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作者生平及背景,谈谈对 “闲人” 的理解。
学生回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闲人”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
五、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初读、再读、三读,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欣赏了文中的美景,体悟了作者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背诵这两篇短文,进一步感受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文二篇》,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两篇短文,品味它们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
二、品读语言风格
教师提问:《答谢中书书》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答谢中书书》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词语浅显易懂,但用字颇多斟酌。
教师提问:《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风格与《答谢中书书》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记承天寺夜游》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
三、赏析写景手法
教师提问:《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回答:作者从观察角度来看,有仰视,如 “高峰入云”;有俯视,如 “清流见底”;有平远,如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从景物状态来看,有静态描写,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有动态描写,如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感官角度来看,有视觉描写,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有听觉描写,如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从时间选择来看,有早晨的描写,如 “晓雾将歇”;有傍晚的描写,如 “夕日欲颓”。
教师提问:《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描写月色的?
学生回答:庭下月光、竹柏的影子为实景,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积水、如藻荇则是想象,为虚景。作者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
四、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提问:《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作者从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中感受到愉悦,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感受到沉醉,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感受到悠闲、孤独和淡淡的悲凉。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山水小品文:“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教师提问:描绘你所喜爱的一个画面,并画出文中的抒情句。
学生回答:我喜爱 “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这个画面,它描绘了一幅天空碧蓝如洗,澄澈如同白昼,松树和竹子的影子相互交织,翠绿的影子映照在脸上,月光洒落在酒杯中,波光摇曳的美景。文中的抒情句是 “昨宵乐甚” 和 “听之怡然”,表达了作者对昨夜欢乐时光的愉悦之情。
教师提问:结合这两篇短文和拓展的山水小品文,谈谈你对山水文学的理解。
学生回答:山水文学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能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学生回答:山水文学的语言优美,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景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山水之美。它还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的心态和价值观。
六、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短文二篇》的语言风格、写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拓展阅读,对山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短文二篇》。
仿照《答谢中书书》或《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法,写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