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唐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品味关键词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能够了解律诗的结构和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2)掌握律诗的结构和特点,并能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正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崔颢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 11 年进士。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黄鹤楼》曾有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王维
王维,字摩诘。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人称赞他的诗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本人被世人称为 “诗佛”。
李白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三、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诗歌赏析
《野望》
整体感知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顾无言,彼此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
深入探究
提问:首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东皋” 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 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提问: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提问:请从 “景” 与 “情” 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 “长歌怀采薇” 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
整体感知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很茂盛。天色已晚,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雾霭沉沉的江面给人带来愁绪。
深入探究
提问: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提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明确:愁。
提问: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全诗以 “愁” 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诗以一 “愁” 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提问:诗歌中有两个 “空” 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明确:第一个 “空” 有 “只,只有” 的意思,表现只剩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 “空” 有 “空空的”“空荡荡” 之意,表达的是自己漂泊在外,带来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唐诗,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二、诗歌赏析
《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深入探究
提问: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首联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方,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为后文具体的写景做好铺垫。
提问:颔联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颔联写了 “征蓬” 和 “归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王维用 “征蓬” 比喻负有朝廷使命的自己,“归雁” 指向北出使边塞的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暗写诗人内心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提问: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确:“大”—— 边塞沙漠,浩瀚无边。“孤”——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强调了景物的单调。“直”—— 突显烟的挺拔、坚毅之美。“长”—— 黄河的壮阔之美。“圆”—— 给落日以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将自己的孤独情绪巧妙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提问:尾联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尾联借侦察骑兵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从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流露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叹。
提问: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当中?
明确:“燕然”。
《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深入探究
提问:《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明确:颔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提问:颔联中的 “随”“尽”“入” 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明确:“随”—— 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 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 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提问: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 月本在天上,倒映长江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 江上云霞多变生成海市蜃楼。反衬江水平缓,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提问: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提问: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他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整体感知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深入探究
提问: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提问:作者是怎样浏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提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的 “几处” 为什么不是 “处处”,“谁家” 为什么不是 “家家”?
明确:“几处”“谁家” 准确反映了早春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 “处处”“家家”。
提问: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 “争” 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 “啄” 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提问:请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明确:用 “乱” 修饰 “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用 “浅” 修饰 “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渐欲”“才能” 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提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归纳
律诗的结构和特点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通常是八句完篇,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 —— 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 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诗歌的写作手法
《野望》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黄鹤楼》运用了引用神话传说和反衬的手法,传达出诗人的孤寂与苦闷,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使至塞上》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塞外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渡荆门送别》运用了拟人、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运用了拟人、描写等手法,展现了西湖早春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诗歌的语言风格
这五首唐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王绩的《野望》语言质朴自然,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色。
崔颢的《黄鹤楼》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王维的《使至塞上》语言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句更是千古名句。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语言生动活泼,描绘出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背诵这五首唐诗,并默写。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写一篇赏析文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唐诗五首》,领略了唐诗的魅力。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律诗的结构和特点,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欣赏和品味唐诗,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