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 ——“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 “背影” 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以及背影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比如,在晨曦中忙碌的清洁工的背影,在夕阳下蹒跚的老人的背影,还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警察的背影等等。这些背影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背影,这个背影让他终生难忘。那么,这个背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景介绍
《背影》是朱自清于 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完毕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 “背影”。当时,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十分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加显得珍贵和深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踌躇(chóu chú)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 颓唐(tuí) 琐屑(xiè) 惦(diàn)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 “我” 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
(2)“我” 与父亲见面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3)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写 “我” 思念父亲,难以忘怀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在泪光中回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本文几次写到 “背影”?分别在什么地方?
明确:本文四次写到 “背影”。
第一次(第 1 段):难忘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次(第 6 段):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第 6 段):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第四次(第 7 段):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五、细读课文,分析 “背影”
哪一次 “背影” 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第二次。
阅读 “买橘子” 一段,画出直接描写背影的句子。
明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明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的穿戴和走路的姿势是怎样的?
明确:父亲的穿戴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的肖像描写表明家境不好,刚办完丧事,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与 “我” 的 “紫毛大衣” 形成对比,表现父亲对 “我” 的关爱。
走路的姿势是 “蹒跚”,意思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里指肥胖、年老的父亲摇晃着走到铁道边爬上月台为 “我” 买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
爬月台的动作有哪些?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爬月台的动作有 “攀”“缩”“倾”。“攀” 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 的动作多么令人揪心;“缩”,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描写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第二次 “背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文眼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 “我” 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文眼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几次写到 “背影”?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文章四次写到 “背影”,第二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 4、5 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为我做的琐事。
明确: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位子、嘱小心、托茶房。
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琐事,不厌其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琐事,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表达了细腻的父爱。
听读 1—3 段,找出父亲经历家庭变故的语句,说说父亲当时的境况。
明确: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在家景惨淡的背景下,父亲为儿子还事无巨细,你又感受到什么?
明确:交代 “背影” 的背景,家境惨淡,气氛悲凉。父亲事无巨细地为儿子做事,体现了父爱的炽热。
文中第五段,找出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难道我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彼时和此时的我 “对” 父亲的情感态度有着怎样的转变。
明确:彼时的 “我” 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认为父亲迂腐,自作聪明;此时的 “我” 理解了父亲的不易,对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愧疚。
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各自是为什么而流泪呢?
明确:
(1)悲哀的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的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的泪:依依惜别,目送背影。
(4)思念的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三、深入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以 “背影” 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 “背影” 为题含蓄隽永,“背影” 是父爱的象征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完成下面小诗,代作者回信。
明确:
父亲,月台送别,
当时的我,
厌烦你的繁琐,
暗笑你的迂腐,
嫌弃你的嘴笨。
父亲,展读家书,
如今的我,
理解你的不易,
感恩你的惦记,
牵挂你的身体。
四、分析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1)线索清晰,角度新颖。以 “背影” 为线索,四次写 “背影”,四次写流泪,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 “背影” 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现出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
(2)描写细腻,生动感人。通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尤其是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刻画得极其细腻,使得父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3)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本文是作者在感情如潮的情况下写成的,却以白描的手法记叙事实,用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
(4)精心剪裁,详略得当。文中略写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就写得比较详细。
五、课堂总结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 “背影” 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从本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我们要珍惜父母的关爱,学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六、拓展延伸
朱自清宁死不领救济粮的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气节?
明确:朱自清宁死不领救济粮,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美国的援助,体现了他的尊严和气节。
借鉴《背影》的构思法,选取你生活中的片断,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明确:
(1)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如父亲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等。
(2)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运用环境烘托,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4)用好动词,准确地运用动词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如描写父亲的动作时,可以用 “蹒跚”“攀”“缩”“倾” 等动词来表现父亲的艰难和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以 “父爱”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