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6章课后练(含解析打包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6章课后练(含解析打包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1-21 17:20:59

文档简介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CO2、SO2、氮氧化物 B.SO2、CO2、氮氧化物
C.氮氧化物、CO2、SO2 D.CO2、氮氧化物、SO2
解析: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SO2,引起臭氧层空洞的气体主要是氮氧化物。
答案:A
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对生态的破坏。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人类掠夺式开发导致的结果。
答案:B
3.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的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①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②人类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加 ③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④农作物减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臭氧层是地球生物圈的天然保护伞,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臭氧层被破坏后,地表紫外辐射增强,不利于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生活,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同时使诱变频率增大,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答案:B
4.科学家测定了某地区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植被的破坏是大气中CO2含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B.大气中CO2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是夏季下降,冬季上升
C.大气中CO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植物光合作用的CO2利用量的季节性差异有关
D.在草原上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解析:虽然树木的增多可以使得大气中CO2含量降低,但草原上不适宜大面积植树造林,这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答案:D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
答案:B
6.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  )
①工业原料 ②科学研究 ③美学 ④间接使用价值 ⑤潜在使用价值 ⑥药用价值 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⑥⑦
解析:对于人类来说,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直接价值(如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美学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
答案:C
7.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龙血树已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解析:据题意分析,龙血树有重要的直接价值,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故应对龙血树进行合理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D
8.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不变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调节功能的价值,石油化工等污染大,必然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A项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项正确。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作物种丰富度,南沙是候鸟过冬的栖息地,候鸟的迁徙会使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发生动态的变化,C项错误。当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遭到破坏时,抵抗力稳定性就下降,但恢复力稳定性升高,D项错误。
答案:B
9.加拿大环境学家曾在北极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这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悲剧性的象征。根据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 ℃,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升高1.1~4 ℃。根据你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
①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加剧 ④增加采暖能源消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因水循环发生了变化、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极端气候灾害将频发;温度升高、降雨增多会加剧农业病虫害;而气候变暖会使采暖能源的消耗减少。
答案:D
10.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进行易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答案:A
11.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将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加以保护,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及其生存场所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是将东北虎迁出原地进行易地保护,而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则是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法制管理的措施。
答案:A
1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潮汐是地球、月球的位置变化使地球和月球对海水吸引力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的自然现象;水俣病是环境中汞的含量过高所致;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了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13.右上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基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共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指的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在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具有生殖隔离)可以稳定共存。
答案:C
14.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 红壤 红壤+污泥 红壤+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 527 1 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
解析:(1)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增加土壤中的O2量,使根系细胞的有氧呼吸加强,ATP的产生量增加,为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养分提供能量。(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时,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与只施用污泥相比,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能降低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说明生物质炭的输入能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
答案:(1)有氧呼吸 ATP (2)使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增加 降低了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与积累
15.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曾经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        。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     ,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少,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所以大熊猫有一定的生存优势。(2)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属于传递信息中的化学信息。(3)生态廊道的建立使隔离的种群能相遇,故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实现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4)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或K值)。
答案:(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16.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藻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
(2)微囊藻是导致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并说明理由。               。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
解析:(1)引发水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2)水中的N、P等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 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据下图判断,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中最主要的是(  )
各年龄段人口比例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解析:题图所示的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需要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膨胀。
答案:A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如深圳、广州、珠海等,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都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但是对于我国南方沿海城市来说,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答案:C
3.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的关系由优到劣排列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最大量。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是人口数量不超过环境容纳量,人有足够的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如题图Ⅰ。题图Ⅱ表示即使在一段时期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也可以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使人和环境的关系重新达到稳定和谐。题图Ⅲ表示如果人口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资源将遭到严重破坏而无法承载增长的人口数量,这样势必会造成环境容纳量减小,人口数量剧烈下降,最终形成新的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答案:A
4.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对下列表格有关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21.0 39.0
老年人口比重/% 12.0 4.0
A.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而发展中国家高
B.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发达国家应鼓励生育,而发展中国家应实施计划生育
D.发达国家应接纳移民,而发展中国家应鼓励移民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应鼓励生育,不应接纳移民而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答案:D
5.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自然增长率最大。
答案:C
6.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自然资源消耗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我国现有的人口数量并没有超过自然环境的环境容纳量。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这些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解析: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答案:C
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森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
答案:D
9.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开垦土地使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从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A
10.下列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舟山渔场鱼类大量减少
B.菲律宾山区火山爆发
C.北京地区的酸雨
D.淮河流域水质遭受污染
解析:人类的活动会产生许多污染源,如工业燃烧、汽车尾气中的SO2会导致酸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会污染水源;人类的大量捕杀,造成许多生物数量锐减甚至灭绝;而B项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
答案:B
11.右图为我国近1 000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曲线为“J”型曲线,表明近1 00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
解析:该曲线图表明,我国近1 000年来人口增长接近于“J”型曲线,人口的增长受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等的限制,并非完全符合“J”型增长曲线;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数量增加;反之,人口数量减少;近1 00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激增;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极低,所以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C
12.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污染。解决这五大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解析:世界人口因增长速度过快,对粮食的需求大大超过了粮食的增长速度,造成了粮食不足,同时,对资源、能源的开发过度,造成了世界资源枯竭、能源缺乏,而且人口的增长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解决人口膨胀这个问题。
答案:B
13.下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        。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       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     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        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是:①               ;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战略。
解析:人类进行生产活动一方面需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会向环境输出大量废弃物;人类与环境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类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14.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据图回答问题。
图甲 世界水资源量示意图
图乙 中国人均土地、耕地变化趋势图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淡水量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                   。
(2)从图乙可知,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      。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解析:(1)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所以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2)由图乙可知,1950~2000年,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耕地为0.2 hm2,2000年时人均耕地只有0.1 hm2左右,减少了一半。(3)随着人口增加,淡水利用量增多,住房增多,科技文化设施需求增多,这使人均耕地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不增加住房、设施占用地,人均耕地也是减少的。
答案:(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15.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某市区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页左上图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为          和水中原有有机物的化学能。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      调节。
(4)在人工干预下,湿地物种逐渐丰富,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若没有人工干预,该湿地最终将发展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主要是由当地的            决定。
(5)在右上图中,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
解析:芦苇、绿藻和黑藻在群落中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不同地域的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不同,造成演替的最终结果有所不同。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垂直 (3)正反馈 (4)次生 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