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09:0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谢中书书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指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做过中书舍人。
C.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D.陶弘景写本文的目的是向谢中书表明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各项解说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峡》中,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清荣峻茂”四字高度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语言简约凝练,富有表现力。
B.《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借“闲人”表达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变换着多种角度写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俯视,再是仰视。
D.《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
5.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填空题
7.《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答谢中书书”中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
8. 《答谢中书书》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9.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   ”两句写出夕阳将落时鱼儿欢愉跳跃的景象。《记承天寺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是   。
10.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   。丹阳秣陵人,著有《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1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
(   )(   )
(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
(   )(   )
(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   )(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   )(   )
1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   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语言表达
13.请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
14.元丰三年,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了,并自称“东坡居士”。悠闲的生活,让苏轼更加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甚至开始练习瑜伽和炼丹。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不少于三点)
四、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16.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注释
孤峰入汉 ①银河,天河。②男子。③朝代名。    
企水之猿 ①踮起脚后跟。②仰望,盼望。③企及,赶上。    
风雨如晦 ①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隐晦,不显著。③昏暗。    
鸡鸣不已 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同“以”。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18.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19.在学完《答谢中书书》后,有同学给出了上联,请你填出下联。
上联:山川之美为贤人共叙
下联: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A 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
D陶弘景写本文的目的是向谢中书表明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外,加强课外著名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少数名家的作品,平常养成多阅读多积累多做笔记,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很短一段时间内掌握它,确非易事,这便要求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 盖竹柏影也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盖以诱敌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相同;
B 念无与为乐者的“与”是“和”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是“和”的意思,相同;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是“只”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是“只”的意思,相同;
D夕日欲颓的“欲”是“将要”的意思,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欲”是“欲望”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3.【答案】A
【解析】A.“南宋思想家”错误,而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化典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作家、朝代、作品、国籍等知识做好积累。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重点记忆。
4.【答案】C
【解析】 ABD.正确。
C.有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仰视,再是俯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答案】A
【解析】A.有误,应为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答案】D
【解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将要/欲望。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7.【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
故答案为: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实词。注意文学文化常识一般考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教材上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8.【答案】书信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体裁的积累。从“答谢中书书”可知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故答案为: 书信
本题考查对文言体裁的积累。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9.【答案】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颓、鳞、藻、荇。
故答案为: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10.【答案】(1)华阳隐居;陶隐居集
(2)苏洵;苏辙
【解析】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华阳隐居;陶隐居集;⑵苏洵;苏辙。
注意作者的名字不能写错,例如“弘”不要写成“鸿”,“轼”“辙”注意偏旁。
11.【答案】(1)的;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是;这样
(3)将要;欲望
(4)欣赏;和
【解析】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是”即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是再啮”的“是”即指示代词“这样”。而(1)与(4)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要根据句意判断用法。
故答案为:⑴的;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⑵是;这样;⑶将要;欲望;⑷欣赏;和。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
1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康乐指的是谢灵运,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3.【答案】(示例)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解析】题干要求发挥想象,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进行扩写,进一步感受风景之美。给出的意象有“高峰”“云”“清流”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怎样的山峰高耸入云,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它比作定海神针等等;然后对清澈见底的水以及其中自由翔弋的鱼儿进行描摹。
故答案为:地上,几座巍峨的山峰笔直地耸入云端,犹如定海神针,撑起整片天空;透明的溪流清澈见底,让人感到似乎可以面对面与鱼儿交谈。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扩写的能力。扩写的关键是把握原句的意思,然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去分析和表达。
14.【答案】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解析】题干要求就《记承天寺夜游》看,你觉得哪些方面佐证了东坡之“闲”?请简要列出。
从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看出无人打扰,很清静;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概括出:无与为乐者;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概括出:悠游寺院。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无人打扰;②无与为乐者;③悠游寺院;④月夜出行。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去分析和把握。
15.【答案】(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解析】(1)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材料二:“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也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好处。材料三:从“仁、义、正”三个方面说明君主对人民的影响。说明君主要施行仁政、要讲道义。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从这三句话中任选一句,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比如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要谦虚好学,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据此分析谈现实意义即可。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故答案为:(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传统美德:谦虚好学。
现实意义: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和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谈传统美德和现实意义。
【答案】16.①;②;③;①
17.①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②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18.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19.自然仙境引知音同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文中手法,理解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4)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一声或二声。
【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故鄣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峭壁直插云霄,孤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口渴思饮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16.孤峰入汉,翻译为:孤峰直插银河。汉,银河,天河。对应①
企水之猿,翻译为:口渴思饮的猿猴。企,仰望,盼望,对应②
风雨如晦,翻译为: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晦,昏暗。对应③
鸡鸣不已,翻译为:鸡叫声连续不断。已,停止,完毕,对应①
故答案为:①、②、③、①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康乐、复、与、奇、竞”。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可不译。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竞,竞相。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②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18.夸张。《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写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千尺”,写孤峰直插银河。都写出了山之高峻。
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年四时之美是以静见动,静到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静态美景引人遐想。“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见静。
《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整个画面体现出刚健和秀丽相结合的静态的美,实足令人陶醉。“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作者在这里描写了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这两个动景,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
思想情感方面。《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与施从事书》首先总写勾勒全景,然后分镜头描绘山中的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之景,春秋季节以及雨中之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
故答案为: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千尺”,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19.《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对联注意结合文言文内容展开。 “山川之美”对“自然仙境”,“引知音同观”对“为贤人共叙”。下联可以是:自然仙境引知音同观
故答案为:自然仙境引知音同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