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09:10: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B.《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赴边慰问将士途中所作,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山野深秋晚景图。
C.《与朱元思书》由南朝梁吴均所著,该文抒发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钱塘湖春行》生动描绘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春光,是一首唱给春日和西湖的赞歌。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马说》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和《卖炭翁》均为安史之乱时期的名作。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必须有。
B.《三峡》选自北魏历史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校正》,其中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他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D.《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4.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提示的是新闻的要点与精华,有导读的作用。
B.《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C.《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人,与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辛弃疾、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采用现场特写的手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B.《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该书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作者艾芙· 居里曾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C.《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一篇散文,捕绘了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山水画。
D.《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填空题
7.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9.《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苏轼字子瞻,号   ,是   (朝代)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苏辙合称为“   ”,他们三人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10.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3)从思想感情看,《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最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1.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   。丹阳秣陵人,著有《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1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
(   )(   )
(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
(   )(   )
(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   )(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   )(   )
三、语言表达
13.《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14.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四、综合性学习
15.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篇文字,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到
C.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相处
D.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有秋日月夜美妙景色的描写,有作者被贬黄州后生活片段的叙述,还有其复杂心绪的表达。
B.作者写“月色入户”的景象,已隐约流露出此时的心境。而“欣然起行”则写出他看到皎洁月色后欢欣的心情和举动。
C.“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澄澈灵动的美妙境界。
D.文章结尾一句表意丰富,“但”“耳”等词语,在平缓的转折中,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思念远地亲人的深切情感。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B.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C.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D.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20.甲、乙两文都写月夜出游,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所见之景有什么不同。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慰问将士,错误。《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课内古诗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答案】C
【解析】 A 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
B 错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戴圣所编。
C 正确
D 错误。《石壕吏》和《卖炭翁》均为杜甫所写。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答案】D
【解析】A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必须有。
B郦道元是地理学家。
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D无误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4.【答案】D
【解析】D:错误。唐宋八大家没有辛弃疾,换成欧阳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作者艾芙 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6.【答案】B
【解析】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
故答案为:B
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7.【答案】光辉
【解析】
句意:月光从门户照进来。色,光辉。
故答案为:光辉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做出判断。
8.【答案】缺少
【解析】
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少,缺少。
故答案为:缺少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做出判断。
9.【答案】东坡志林;东坡居士;北宋;文学;苏洵;三苏
【解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出自《东坡志林》。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故答案为:东坡志林;东坡居士;北宋;文学;苏洵;三苏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文学文化常识一般考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教材上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10.【答案】(1)陶弘景
(2)苏轼;东坡居士;宋(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3)闲;仙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学习的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⑴ 陶弘景 ⑵ 苏轼 ; 东坡居士 ; 宋(北宋) ; 苏洵 ; 苏辙 ; 唐宋八大家 ⑶ 闲 ; 仙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1.【答案】(1)华阳隐居;陶隐居集
(2)苏洵;苏辙
【解析】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华阳隐居;陶隐居集;⑵苏洵;苏辙。
注意作者的名字不能写错,例如“弘”不要写成“鸿”,“轼”“辙”注意偏旁。
12.【答案】(1)的;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是;这样
(3)将要;欲望
(4)欣赏;和
【解析】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是”即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相同。“如是再啮”的“是”即指示代词“这样”。而(1)与(4)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要根据句意判断用法。
故答案为:⑴的;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⑵是;这样;⑶将要;欲望;⑷欣赏;和。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
13.【答案】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解析】赏析句子先判断修辞,题干中“如”是比喻词,因此修辞是比喻,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某某特点。
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
14.【答案】盖/竹柏影也。
【解析】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文言文断句注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15.【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干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故答案为:(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文人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2)本道题考查广告标语的拟写。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
(3)本道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①上下联的字数要相同;②对联的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③上下联的声调要讲究平仄。
【答案】16.C
17.①(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8.D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⑧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爽:指当地的少数民族黎族。②屠酤:文中指屠户和卖酒的人。③三鼓:三更。
19.D
20.甲文作者见到的是承天寺里空明澄澈、清幽宁静之景;乙文作者见到的是儋州小城上元夜百姓生活祥和安宁、热闹繁荣之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两篇文言文所见之景的不同即可。
【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较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发出了鼾声。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是不一定要钓上大鱼的。
16.C:错误。例句翻译为: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相与:一起。不是相处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户、欣然、行、但、闲人”。户: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8.D:错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为: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此句笔锋陡转,诗人连发二问,又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都是清闲之人,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作者豁达的胸襟。没有思念亲人。
故答案为: D
19.例句翻译为: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却)不知道钓鱼是不一定要钓上大鱼的。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后面可断句,在“得”后面断句。“更欲远去”表想法,单独成句,后面可断句,在“去”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D
20.【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写承天寺夜晚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景象。
【乙】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翻译为: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较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写儋州小城上元夜百姓生活安宁和乐,热闹繁荣的景象。
故答案为: 甲文作者见到的是承天寺里空明澄澈、清幽宁静之景;乙文作者见到的是儋州小城上元夜百姓生活祥和安宁、热闹繁荣之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