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五首 野望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野望》写的是山野春景,全诗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黄鹤楼》这首诗前抒情,后写景,一气贯注,浑然天成.
C.《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D.“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尽”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
2.古代诗歌阅读。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望”字点题,秋日傍晚时分,诗人独自在东皋举目远望,走走停停,徘徊不定。
B.中间两联描写景物,静美的山林与晚归的牧人一虚一实,绘成了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C.尾联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强化了诗人的彷徨、忧郁和寂寞之感。
D.这是首五言律诗,四联起承转合,融情于景,用语朴素,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对《野望》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写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
B.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远景,远远望去树林金黄,夕阳映照群山,给我们呈现出秋意浓浓的画面。
C.颈联动态写人,近景,牧人驱赶牛群回家,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写出他们的安闲惬意。
D.尾联用典,表现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以追怀亲人好友。
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中颈联气势雄伟,眼界宽广,极富画面感,体现了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B.《黄鹤楼》一诗的颔联将时间和空间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C.《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尾联通过借景抒情,侧面烘托,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暮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D.《野望》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因作者心绪的原因,本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染上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5.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这两句写出了对故乡的不舍,表达了诗人吊古思乡的情怀。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这两句写薄暮中的秋日景象,融情于景,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6.下列句子中,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填空题
7.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
, 。
, 。
, 。
, 。
8.解释下列词语。
①薄:
②徙倚:
③落晖:
④相顾:
9.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
10.给划线字注音。
东皋 徙倚 牛犊 千载
候骑 燕然 荆门 白沙堤
11.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
(2)晴川 汉阳树,芳草 。
(3) 出汉塞, 入胡天。
(4)山 平野尽,江 大荒流。月下 天镜,云生 海楼。
(5) 早莺争暖树,谁家 。
1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 ,时间: 。事情: 。
三、语言表达
13.导学一颔联和颈联往往是一首律诗中最出彩的部分。《野望》中的颔联和颈联就描绘了富有田园牧歌气息的山野秋景。请你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欣赏《野望》的颔联和颈联。
①动与静
②人与物
③情与景
我选 (填序号)。
1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②,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③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④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殷商时孤竹国的国君。②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③太公:姜太公姜尚。④薇:蕨类,一种野菜,可食。
15.解释加点词语。
及父卒 ( )
扶而去之 ( )
16.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B.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C.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D.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17.诗人王绩在《野望》中先以“ ”化用了曹操的诗句来表现了自己在政治上 而感到迷茫、失意的情绪;后又在“长歌怀采薇”一句中借伯夷叔齐“ ”的故事来表达了自己因在现实中找不到同道,只能向先贤看齐,选择 的 之情。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
B.《黄鹤楼》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
C.正确;
D.不是“一个‘尽’字”,而是“一个‘随’字”。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尾联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尾联用典,表现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以追怀亲人好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故选:C。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A
【解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千载白云,空自飘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6.【答案】A
【解析】A.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7.【答案】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根据平时积累默写即可,默写时需注意“皋、徙倚、唯、犊、薇”的书写。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8.【答案】迫近;徘徊,彷徨;落日的余光;相视;互看
【解析】这几个词语都是《野望》里面的,先理解句意,再结合句意解释词语意思。注意“薄、徙倚”的解释。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9.【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结构的掌握和书写规范的能力。律诗的结构: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考生在学习律诗时对律诗的基本结构要掌握清楚,不要弄混了。其次书写要用正楷字来抄写。
10.【答案】ɡāo;x y ;dú;zǎ ;hòu jì;yān;jīnɡ;d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字音的辨析能力。难度不大。汉字字音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故答案为: gāo;x y ; dú;zǎi; hòu jì; yān ;jīng ; dī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熟记字词的读音。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11.【答案】(1)唯落晖
(2)历历;萋萋鹦鹉洲
(3)征蓬;归雁
(4)随;入;飞;结
(5)几处;新燕啄春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属于一般性的默写,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诗句,要注意不出现错别字。
做该题时要熟记诗歌,注意平时的积累。这是较为简单的默写,在熟记的基础上注意书写规范正确,完成该题不是难事。
12.【答案】东皋;薄暮;望
【解析】在这句诗中,“ 东皋 ”是地名,点明地点;“薄暮”意思是傍晚,点明时间;
“望” 意思是向远处看,点明事件。
本体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反复阅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符合答案的信息。
13.【答案】[示例一] ①;树林:山野是静谧的背景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是动态的,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着田园牧歌式气氛的画面。
[示例二] ②;山林静谧,在一片秋色、遍野落日余晖中,驱赶牛群的牧人、骑马打猎的猎人回归家园,人与物既形成对比,又融为一体。
[示例三] ③;举目四望,皆是秋色。余晖下萧瑟、静谧的景色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驱赶牛群返家的牧人、收获猎物归来的猎人更加深了诗人心中徘徊惆怅的情绪。
【解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解释: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解释: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此句描写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生动了起来。
①动与静。树林、群山都染上了暮色是静态,此刻牧人与猎马各自归家是动态,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②人与物。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归家,人和物构成了一副完美融合的画面。
③情与景。树林、群山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此刻正是傍晚,诗人看着眼前的暮色,看到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有家可归,自己远在他乡,更是孤单寂寞。
故答案为:[示例一] ①;树林:山野是静谧的背景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是动态的,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着田园牧歌式气氛的画面。
[示例二] ②;山林静谧,在一片秋色、遍野落日余晖中,驱赶牛群的牧人、骑马打猎的猎人回归家园,人与物既形成对比,又融为一体。
[示例三] ③;举目四望,皆是秋色。余晖下萧瑟、静谧的景色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驱赶牛群返家的牧人、收获猎物归来的猎人更加深了诗人心中徘徊惆怅的情绪。
本题考查古诗赏析。读懂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特点,掌握诗句表现的作者情感态度,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4.【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解析】本诗的颔联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从诗句看,诗人描绘的是秋季傍晚的山色,联系作者的经历可知,作者写此诗时非常的寂寞、孤独、彷徨,这样的景色正好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情景交融,凄凉、萧瑟的景色中融入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如象征、用典、衬托、对比、融情于景等,分析表现手法时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
【答案】15.等到;离开
16.C
17.徙倚欲何依;无所作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是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15.“ 及父卒 ”意思是到了父亲去世以后,所以及是“等到”的意思。
“ 扶而去之 ”意思是扶着他们离开了,所以去是“离开”的意思。
故答案为:等到;离开。
16.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意思是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
A、 是归顺周,不是周武王可耻。有误。
B、 义 是坚守道义,不是义正辞严。有误。
C、 无误。
D、 是归顺周,不是周武王可耻。有误。
故答案为:C
17.《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诗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故答案为:徙倚欲何依;无所作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苦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