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自学检测
1、新闻:也叫 “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人和事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六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
3、倒金字塔式: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关于新闻
自学检测——关于新闻
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隐藏在主体中,可有可无。
自学检测——关于新闻
新闻的特征: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称“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消息两则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消息背景
读出新闻的味道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
2.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 )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 )
2、自由朗读,读出我人民解放军这支威武之师的气魄
读出对比:我军的势不可挡--敌军的不堪一击--情感强烈
读出喜悦:胜利者的轻松乐观,稳操胜券的喜悦
读出气势:我军攻势迅猛,势不可挡的气势
读出新闻的味道
3、全班齐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慷慨激昂
豪情万丈
厘清新闻的结构
1、一边读一边画出本篇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无
落实新闻的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5W+H:
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感悟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改为“新华社北京分社2023年9月11日电”,也就是说我把这则新闻放到今天的新闻联播里报,可不可以?
1、如果老师把这则新闻做如下修改,你们看合不合适?
这是新闻的第一个特点:时效性
感悟新闻的特点
②“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三十万”改为“三百万”行不行?这不是更能体现我人民军队的强大?
新闻的第二个特点:真实性
感悟新闻的特点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改为“国民党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从年初到如今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芜湖至安庆防线,遇着我们英勇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好似被强劲的秋风摧毁的朽木,军无斗志,夹着尾巴纷纷溃退。”
第三个特点:简明性
感悟新闻的特点
④“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改为“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渡过长江”行不行?
新闻的第四个特点:准确性
2、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①新闻为政治服务,新闻写作,作者一定带有感情。
②文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小结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美读新闻
视频播放朗读
1.自读消息,在文中圈点批注消息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
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我会自主探究
标题: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无
2.自读消息,在文中寻找消息的基本结构。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都很泄气。
我会自主探究
3.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
人数
中路军 ( )
西路军 ( )
东路军 ( )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万
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
三十万
三分
之二
大部
我会自主探究
第一是时间的原因: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议论句:“汤恩伯认为……不料……”。
“20日夜起:
西路军;
中路军;
时间顺序
中、西路军:
“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东路军:
“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
由易到难
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21日下午5时起”:
第二是从难易程度:
从晚间的消息,报道下午的战况,可以看出时效性的特点。
4.第二则消息有没有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准确性的特点?从哪里看出来?
文中使用了许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体现出简明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因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句中“至发电时止”更为严谨,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数据等,叙述的准确而精要,看出真实性、准确性的特点。
我会自主探究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些语句叙述和议论结合,体现出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拒绝和平的不满。
5.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我会自主探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
我会自主探究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出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