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1902年3月,从矿路学堂毕业后,鲁迅便与厉绥之、钱钧夫一起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1月,学校播放日俄战争教育片。鲁迅大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六月便离开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鲁迅为什么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呢?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对中国学子免签证,再加上上海赴日本的定期轮船的船票比较便宜,所以,日本就成为了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首选地。比如当时,上海到横滨最贵的头等舱船票的价格是54块大洋,而到长崎的三等舱船票仅仅6块大洋。
另外,190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战胜大清的强盛时期。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去日本留学,也成为了当时的时尚。除了鲁迅兄弟三人之外,比如孙中山、黄兴以及蒋介石都曾来到日本。其中,鲁迅去仙台学医;蒋介石去了日本振武学校学习炮兵。
藤野严九郎(1874---1945)
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五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藤野先生
先生:
1.对成年男性的普通称呼。
2.尊称,表示对有一定地位身份、学识的人的一种尊称。
也有用于称呼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例如杨绛先生。
3.丈夫,女子的配偶(丈夫),一般带有定语,如:我先生、你先生、
4.教师、老师、教育工作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藤野先生二三事
鲁迅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选材:
第三部分:
相识4-10
相处11-31
离别32—35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在仙台
在北京,怀念
(4---35)
在东京
(1---3)
线索:以我与先生的交往为主线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36.“我离开仙台之后”。
中心:赞美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
学习目标
一、继续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
质的写作手法。
二、了解双线交织的写作手法,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
精神。
三、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文章最后可看出“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伟大:(1)十分崇高卓越 (2)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3)规模宏大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中心:赞美藤野先生的伟大的性格
选材角度:我的眼里和心里(我的所见所感)
情感:最使我感激
原因:给我鼓励
章太炎(1869-1936)
1896年,章太炎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期间1899年流亡到日本。1906年,章太炎因支持维新变法为清政府通缉被捕,出狱后再次流亡日本,主办《民报》。
期间,鲁迅经常跑到报馆去听章太炎的讲学。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文章中,鲁迅曾回忆道:“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XX’的XXX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XXX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寿镜吾先生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
注音: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抑扬顿挫(yì cuò)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piē)见 深恶痛疾(wù)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畸形(jī) 烂熳(màn)
芋梗汤(yù gěng) 驿站(yì)芦荟(lú huì)
解剖(pōu)
释义:
绯红:鲜红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诘责:质问并责备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
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为匿名信事件不平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以抄下来。”
他说:“我的讲义,你要抄下来。”
添
改
讲
义
“拿来我看。”
态度温和,关心体谅尊重学生
态度实诚,不好意思,难为情
态度坚决,热忱帮忙,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批改及时速度快
批改频率高
难坚持
批改范围广非常仔细
添改讲义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批改时间长
难坚持
比读
鲁迅决定学医,想进一个没有中国留学生的医专,当时日本第二高等学校的“医学校”所在地,便是仙台,鲁迅便决定去仙台。
——鲁迅弘文学校学语言时的同学沈瓞民
因为他在东京看厌了那些“富士山”们,不愿意和他们为伍,只有仙台医专,因为比千叶、金泽路远天冷,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在仙台,他开始听课时,仍然不是很能全部听懂的。
——周作人《鲁迅的靑年时代》
老师这种设身处地的关怀,超出寻常的令人钦佩的认真严谨的批改态度,对孤身留学仙台、语言不通、学习困难的鲁迅来说尤其感激,老师的性格是伟大的。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运用抑扬的语调,注意重音与停连,读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最为感激的情感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纠改解剖图
藤野先生(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指着下臂的血管,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我(还不服气),(口头敷衍地答应着):嗯嗯。
(扭头心里独白):“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演读
阅读小技法:
阅读回忆性散文注意:散文中的两个“我”——“当下的今日之我”与“过往的昔日之我”。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笔原意及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这两个“我”,在文章特定的时空下,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时前后是一致的,有时前后是不一致的,有的前后甚至出现很大的反差。
昔日在场的“我”是作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原始体验是客观真实的;“今日的我”在回忆人生世事的过程中往往融入当下才有的新的思想情感元素,对过去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之事有了新的思考,与过去相比,情感会变浓,认识会深化,思想也会更深刻。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纠改解剖图
1906年——任性不懂事——
满不在乎、不以为意
1926年——成熟沧桑——
感激珍惜、自责内疚、忏悔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那时的我太聪明了。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要)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了解裹脚
听说
所以要问
总要看一看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关心解剖实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很)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联读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要)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了解裹脚
听说
所以要问
总要看一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藤野先生在匿名信事件里做了什么?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为匿名信事件不平
摒弃民族偏见、正直善良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社会背景:
周树人君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藤野先生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齐声诵读: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学年考试成绩如下:
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2.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83分,德语60分,物理学60分,化学60分。142人中列为第68名。
齐声诵读: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二、了解双线交织的写作手法,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
第二课时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东京所见所闻
----
日暮里、水户-----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
暗线:爱国
憎恶至极
敬仰忧国
愤慨心酸
悲愤震动
忧国忧民
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
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富士山”们: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画一画“富士山们”的丑态
(壮青年、大辫子、小姑娘)
议一议,鲁迅为什么要描写“大辫子”
鲁迅先生回顾历史时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拖辫子:满族旧俗
“(官府)捉人的时候可以拉着,省得绳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辫梢头,一个人就可以牵一大串。”
剃发留辫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和国家危机的一种征兆。
中国的辫子文化
清朝以前,《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发肤是受之父母的,不能轻易剪发,剪发将是对父母给自己身体的不尊重,有违伦理之道。
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
经过满清统治的镇压,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人们不但安于蓄辫,习惯于蓄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装饰物,目为时尚而招摇过市,串门过户。
文人墨客也以此为吟咏的对象,有一首描写剃发蓄辫的对联就云: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1898年,康有为曾给光绪帝上过《断发易服改元折》,从不利于开展邦交、不利于使用机器、不利于现代军事训练、不利于卫生和被外国人“斥为豚尾”五方面进行陈述。其中前四条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最后一条被“斥为豚尾”也是事实。出了国,拖着长长辫子的清朝留学生所到之处,更会引起一片讥笑之声。日本于1871年发布了“断发脱刀令”,开始嘲笑中国人的垂辫,称之为猪尾巴。1896年中国往日本派出第一批十三名留学生,到日本三个星期,就有四名学生退了学,原因除了饮食不习惯外,还有就是忍受不了这种嘲弄。清政府规定不许剪辫,留学生开始想办法应对。于是就有了鲁迅在《藤野先生》里所写的那一段。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903年(光绪29年)3月底,赴日本不到一年的鲁迅剪去辫子,宣示其反清意志,作为革命的第一步;是东京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辫子的留学生。
鲁迅先生这样做,一则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有几位同学厌恶我,二则“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最苦的是回国后,没了辫子虽然没被杀头和逮捕,然而人们异样的眼光却让人很不自在。
所以他才在《病后杂谈之余》中写道:“我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也就不难理解三十多年后他的感慨了。“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趣,但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辫为一大公案的缘故。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读一读,读出“富士山们”的丑态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比喻。有嘲讽意味。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了解情况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
用反语 表讽刺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荒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
鲁迅语言风格:
冷峻、犀利、辛辣
常用反语,充满讽刺;
含义深刻,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