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列夫·托尔斯泰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描写人物外貌,以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手法。
4.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字词积累
胡髭( ) 长髯( ) 绺( )
鬈发( ) 颊( ) 黝黑( )
粗糙( ) 崎岖( ) 滞留( )
禁锢( ) 愚钝( ) 蒙昧( )
酒肆( ) 侏儒( ) 锃亮( )
鞘( ) 涟涟( ) 盎然( )
胆怯( ) 藏污纳垢( ) 正襟危坐( )

rán
liǔ
quán
jiá
yǒu
cāo
qí qū
zhì
ɡù
yú dùn
mèi

zhū rú
zènɡ
qiào
lián
ànɡ
qiè
gòu
jīn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代表作】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列夫托尔斯泰、萨诺瓦、司汤达
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人物介绍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2.选择其中一段精读,找出该段描写托翁的主要词语(短语),以此段描写为依据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浓密的胡髭”
“皱似树皮”
“纠缠不清”
“黝黑脸膛”
“茂密的须发”
……
第1段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须发
第2自然段
脸颊
嘴唇
招风耳
长相
皮肤
鼻子
头发
“粗劣”“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粗糙”
“宽”塌”
“凹陷”
“厚厚的”
“难看”
“乱蓬蓬”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长相平平”
“没有特征”
……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矮小敦实”
“友好地微笑”
“轻松愉快”
“小巧玲珑”
……
“犀利目光”
“入木三分的审视”
……
第7段
“柔和的目光”
“和蔼的笑容”
“粲然笑意”
“最富感情”
……
第8段
“透出一股才气”
“有魔力”
“有磁性”
“烁烁发光”
“亳不含糊”
“清醒而又无情”
……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面容表情
第四段:长相平平
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外貌特征
第一部分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蕴含丰富情感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观察力和洞察力)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的不幸
眼光犀利
第二部分
先抑后扬
灵魂和精神的深邃、伟大
第1-5自然段是“抑”,是在反复强调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平常,同时提到“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在“抑”的同时又在为“扬”作准备。正是因为前面的“抑”,使后面的“扬”显得更有力度和内涵。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目的是通过反差造成文章内部的张力,使读者对托尔斯泰产生深刻的印象。
揣摩传神的肖像描写,感受人物精神
除了先抑后扬,作者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将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得如此精彩传神 试比较各段落写法的不同,在课本空白处作评价赏析式批注。
提示: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第5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①第1自然段运用了特写。特写本是电影术语,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形象,起到强调的效果。
开篇脸上“毛发”的特写镜头,聚焦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
②第5自然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 与现实的落差一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
③第3自然段描绘的是托尔斯泰的神态,而且写了他的外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使传主的形象显得丰富、真实可信。
④第4自然段从穿戴、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变化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形象,也是为了突出他的普通平庸,因为他与俄国任一普通大众无异。
小结: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如正面与侧面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将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得精彩传神
写法小结
1.先抑后扬
2.传神的肖像描写
①抓住人物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
的描写;
②词语的精心选用。
3.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②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印象深刻。
他脸上的紫疤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吴荪甫很暴躁地回答,脸上的小疤一个一个都红且亮起来,,,他脸上的紫疤有几个轻轻地颤动,他额上的细汗珠渐渐地加多……(摘自茅盾的《子夜》)
反复写紫疱,既能突出吴荪甫的外貌特征,又可作为描写吴荪甫情绪激动的辅助手段,使读者如见其人。
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摘自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
作者没有细描,只是从侧面描述了观众和演员争相观看的“骚动”,玛格丽特的美貌便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再次默读全文,找一找茨威格是怎样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 这些评价性话语中透露出对传主怎样的感情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1.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2.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3.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饿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这三句话看似在极力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粗劣、普通,但其实是在强调托尔斯泰是个“天才”,作者对托尔斯泰灵魂、精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1.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2.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3.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饿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4.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句话是第4自然段的结尾句,是在多角度描写了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之后的作者的直接议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由衷赞美。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5.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作者直接引用高尔基的评价,借夸张的修辞,道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精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充沛,亦是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全面、准确而深刻的批判的热情赞美。
一、为托翁画像,探人物精神
托尔斯泰是个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背景资料
6.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能够看清真相”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作者赞美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智者,他为大众的幸福努力,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努力想改变它,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因而痛苦,而这种痛苦是高贵的,是令人敬仰的。
1.依照段落顺序将描写托翁的关键词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从感彩方面判断,各自然段主要用的是什么性质的词
第1-4自然段用的是贬义词,第5自然段有褒有贬,第6-9自然段用的是褒义词。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前后文对托尔斯泰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
二、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抑扬写法
不矛盾。
第1-4自然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丑陋平庸;
第5自然段通过来访者的心理落差来突出托尔斯泰的矮小普通;
第6自然段承接第5自然段写来访的客人心理,他们由失望到惊奇,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托尔斯泰的眼睛上;
接下来几个自然段突出描写其目光犀利、蕴藏丰富情感,有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还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与审视。
二、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抑扬写法
1.找近义词,品味鲜明、形象的语言特色。
1.(第1段)浓密、茂密
2.(第2段)粗劣、粗糙、粗鄙
3.(第3段)忧郁、消沉、阴沉、悲凉
4.(第4段)长相平平、没有特征
5.(第6、7段)入木三分、冷酷锐利
6.(第8段)摧毁、撕烂
试着从文中找出形容托尔斯泰的几组近义词,品味它们的作用。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升了成璃。
3.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
4.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2.找近义句,感受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试着从文中找出对托尔斯泰目光描写中运用的多次比喻,赏析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5.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教无厚的宇宙。
6.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7.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
8.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用夸张式的比喻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或敏锐犀利,或敏感多情表现得极为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大量夸张、比喻的运用,使语言显得典雅优美、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3.拓展阅读:同样写人物的特征,下面的语段不像茨威格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是讲究“一字传神”,请你找出这个“字”(词)来赏析。
(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 。(摘自鲁迅的《故乡》)
“细脚伶仃的圆规”一是指的她身形消瘦,由当年的苗条美丽变成了现在的营养不良,二是指她再无当年的姿色。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表现了一个女孩子饱受困苦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折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感慨。
细脚伶仃的圆规
(2)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摘自鲁迅的《祝福》)
“间或一轮”是“偶尔转动一下”的意思,突出表现了祥林嫂在悲惨生活的折磨下已毫无生气,暗示祥林嫂将不久于人世。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平庸粗鄙
灵魂
深邃高贵
崇敬 赞美
“百只眼珠”
“热带森林”
“低矮小屋”
“简陋归宿”
“小巧侏儒”
“犀利目光”
整体
夸张
比喻
特写
侧面描写
“闪光珠宝”


(1-5)
(6-9)
结构梳理
文体知识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称"自传"。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文体知识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写作背景
课外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完成以下任务。
(1)摘抄其中精妙的人物描写语句,进一步探索列夫·托尔斯泰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品味语句的表达效果。
(2)结合课内外阅读的材料,为列夫·托尔斯泰写一篇600字以上的小传。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