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26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周亚夫军细柳》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其思想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读思结合,比较阅读,分析诗文中人物形象。
3.理解“英雄本色”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读思结合,比较阅读,分析诗文中人物形象;反复诵读诗歌,理解其思想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听雄壮之音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学生为生僻的字注音)
1.正音正字,标注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金鳞 燕脂 角声 提携
2.自读诗歌,读准节奏。(教师先带着学生划分节奏,学生再朗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临苦寒之境
(学生将个人感悟依据所给句式书写在学案上,班内交流,教师敲响重点,书写板书)
亲临战场,从“ ( ) ”(词句)
我看到了( );
我听到了 ( ) ;
我感受到了( )。
板书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紧张 焦灼)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惨烈 凝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悲壮 慷慨)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热血 豪迈)
三、读诗知人,感悟情怀
(学生阅读资料,理解李贺立志报国的决心。)
教师出示助读资料:
李贺,出身没落皇族,身体羸弱。
7岁能诗,才思聪颖,名扬京洛。
21岁,科举场上,剥夺资格。
27岁,英年早逝,流星闪耀。
他身体羸弱,但却想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边塞远阔,他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他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他渴望投笔从戎,纵横沙场,他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四、比较阅读,理解形象
(学生回顾前课所学,分析形象。)
勾画《周亚夫军细柳》中描写将士的语句,完成表格填写。
人物 描写语句 方法 形象
将士们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两篇诗文中将士们的形象,谈谈“英雄本色”的现实意义。
资料补充:2020年6月,印方非法越线蚕食,搭建帐篷,中国边防部队团长祁发宝按照处理边界问题的惯例和双方之前的约定,仅带几名官兵趟过湍急的河水,诚心进行交涉。对方却试图以多欺少,用钢管、棍棒、石块发起攻击,暴力袭击了我方战士。营长陈红军立刻带人突入重围,营救团长,盾牌手陈祥榕冲最在前面,摄像取证的肖思远也投入战斗。战士王焯冉,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中,英勇牺牲......
他们毫不畏惧,英勇战斗,齐心协力击退了敌军,直至壮烈牺牲。“我们人虽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前面是敌军重围,后面是祖国山河,他们绝不退缩!他们深知,祖国疆土,不容侵犯,必须誓死捍卫!
(学生作答,交流,教师点评)
小结:“报君黄金台上意”是李贺的豪情壮志。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要懂得珍惜和平,有报效国家的理想与壮志,成就自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五、读写结合,课后创作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示例: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将士们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将诗歌《雁门太守行》的学习与学生刚刚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联系起来,以诵读为主线,读中思、读中悟,便于对将士们形象的理解,能更好地展示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其间,助读资料的运用适时得当,使得学生理解、运用自如,教学顺利进行。
需要改进的是,面对学生对“英雄本色”的理解,在肯定他们答案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与两篇诗文来作答,这是学生答题常见的问题,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