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中,( )是准确无误的。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从荆门始发,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两岸地势从平原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重写动景,重在描写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故乡之思。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
2.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经过迢迢关塞,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由颔联中的“归雁”一词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直”“圆”二字构成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
D.这是一首纪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下列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使至塞上》记述了诗人王维出使边塞的情景,描绘了途中所见到的苍凉雄浑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得到朝廷重用的喜悦激动之情。
C.《钱塘湖春行》描绘了生意盎然、旖旎优美的西湖早春风光,描绘了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好春光的愉悦轻松。
D.《渡荆门送别》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组成,其中导语提示的是新闻的要点与精华,有导读的作用。
B.《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C.《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人,与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辛弃疾、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5.下列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萧关逢候骑 B.长歌怀采薇 C.月下飞天镜 D.属国过居延
6.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天色已晚,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不禁生出无限哀愁”。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的沙漠中烽火台上孤烟直上,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为“两岸地势渐渐由平原过渡到山地,江水向着荒芜的山野奔腾而去”。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为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二、填空题
7.从表达方式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8.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 。
, 。
, 。
, 。
9.《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
10.《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11.补充句子
①盈盈一水间, 。
② ,江入大荒流。
③ ,清风半夜鸣蝉。
④白头搔更短, 。
⑤纷纷暮雪下辕门, 。
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诗句是: , 。
⑦《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 , 。
⑧《春望》一诗用拟人手法写诗人感时恨别,触目伤怀的诗句是: , 。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名句是: , 。
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 。
⑩《西江月》中,词人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神来之笔是: , 。
12.填空。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赏析《渡荆门送别》的尾联。
14.《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四、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首特别的送别诗:它不是写送别友人,而是告别故乡,故乡的山水来送他远游。
B.该诗首联交代了远游地点,颔颈两联描写所见的山水风光,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初见楚地新奇江景的兴奋与喜悦。
C.作者尾联用比喻的方法,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思念之情,这样显得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首尾相扣,浑然一体,景象开阔,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很有表现力。请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
A.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没有交待“时间”,“渡远荆门外”是经过“荆门”,不是始发;
B.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由此分析,可知本项中“两岸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错误;颔联“山随平野尽”的地势是从“山地”到“平原”,“平原”一点点显露出来;
C.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不是“拟人”手法,而是“比喻”。
D正确。
故答案为:D
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理解分析正确;B由“颔联”中的“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不是秋天;C理解分析正确;D理解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体味字词的妙用,描绘诗词情景,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等方面,学生只要读懂诗词大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一般都能解答。
3.【答案】B
【解析】B:错误。《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4.【答案】D
【解析】D:错误。唐宋八大家没有辛弃疾,换成欧阳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A没有运用典故;B“采薇”出自诗经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因此古代“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而并非建功立业的抱负。C没有运用典故;D没有运用典故。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首先要把握诗句大意,然后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运用典故等方面进行理解,理解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类题相对有点难度。
6.【答案】C
【解析】C:错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翻译为: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内容,理解诗句翻译,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7.【答案】记叙;地点;目的
【解析】分析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这一联交代远渡的地点是楚国,此行的目的是远游,内容是写诗人从远方的巴蜀到楚国游历,因此表达方式属于记叙。
本题考查辨析表达方式和提取诗文中信息的能力。平时学习中,一定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作用,而提取信息则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题意提取合适的信息。
8.【答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根据平时积累默写,注意“荆、楚、荒”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
9.【答案】叙事;思乡
【解析】诗歌一般是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明显是叙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故乡水”,可以看出来抒发了思乡之情。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10.【答案】叙事写景;思乡
【解析】这首诗首联写自己出蜀到楚国远游,颔联描绘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颈联描绘夜晚江面和天空的奇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写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其实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因此,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11.【答案】脉脉不得语;山随平野尽;明月别枝惊鹊;浑欲不胜簪;风掣红旗冻不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解析】①—⑤属于一般型默写。⑥—⑩属于理解型默写,解答时,首先要弄懂全诗大意,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脉、尽、枝、欲、掣、宦、鸣、蝉。
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2.【答案】记叙;地点;目的
【解析】“渡远荆门”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游”写的是此行的目的。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3.【答案】拟人,将故乡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恋恋不舍地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生动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拟人,将故乡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恋恋不舍地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生动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4.【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远”字。
【解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拟人化,水仿佛有了感情,依依不舍的送别诗人,因此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初次离别故乡到很远的楚地游历,怎么会不思念故乡,但他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人离开蜀地去楚国游历,而长江水是从上游(诗人的家乡蜀地)流过来的,因此称面对的长江
水为“故乡水”。“万里”形容路途遥远,这个词与首联中的“远”相照应。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而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必要时还须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最后一问只要能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能很准确的找到答案。
【答案】15.C
16.“随”字,化静为动,真切地将群山到平野的走向及动态感表现出来。 “入”字,逼真地写出了江水气势的迅猛,表达了诗人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豪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5.ABD.正确。
C.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中,作者短短十个字就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显得如此广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诗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作者用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山”与“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用一个“入”字将“江”与“荒原”紧密相连。“随”字生动描绘出山脉的走向和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生动的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逐渐降低并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发广阔,诗人的视野也随之更加开阔,而“尽”字则准确地传达出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受。“入”字则带着强烈的冲击感,生动地描绘出长江水势的汹涌和冲击荒原的力量,同时也激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豪情壮志。作者的内心充满激情和奋进,仿佛随着水流一同奔向遥远的天际。
故答案为:“随”字,化静为动,真切地将群山到平野的走向及动态感表现出来。 “入”字,逼真地写出了江水气势的迅猛,表达了诗人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豪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