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3: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八上23课《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通过把握观点、梳理思路、品析语言,深入理解孟子及其文“雄辩”的风格。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读通文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
天时 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表转折,却。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发语词。

这样却。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韧,锋利。
粮食。
充足
放弃
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凭,靠。
使……巩固
武器的锐利
震摄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动词,到。
通“叛”,背叛。
归顺,顺从。
极点
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
不战则已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要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2.读通文意——《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 不 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怎么,哪里。

教导、训诲。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告诫
同“汝”,你。
指丈夫
准则,标准。
谨慎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
住所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遵从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2.读通文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chǔ
狱官
集市
兴起,指被任用。
舜从田地耕作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赎回而用为相。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使命。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痛苦。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同“增”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途径)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尚未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思路
观点
语言
雄辩
“最佳辩手”
任务一:观点篇
1.梳理三篇文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解。
方法指导:
(1)观点定义: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2)观点特点:正确、鲜明、新颖;多为完整的判断句。
(3)呈现形式:标题即观点;开头或结尾提出观点;
罗列现象举出实例后提出观点;
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观点。
需自己概括归纳出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个人修养:
行仁德、遵礼仪、合道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于国家君主:
存仁心、施仁政、重民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曰:'仁者无敌'。”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

【小结1】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政治主张或是个人修养,正直的观点往往更能激发人们的共鸣,这是成为“最佳辩手”的核心所在。
最佳辩手修炼招数一:
观点明确,一以贯之
任务二:思路篇
1.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文章的论证思路。
表述:
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点
论证
结论
事实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
威下……
道理论证
治国需要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才能人和
→顺
→畔
顺攻畔战必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引用景春的话,亮出一个对方的论点。
用了用两个反问句否定景春观点,再运用类比论证,举男子加冠和女子出嫁的事例进行驳斥。
用了分三点,一一论证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
归纳中心论点——“此之谓大丈夫”(此指以上三点行为准则)
富贵不能淫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然后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
接着
最后
(中心论点)
(客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思考:三篇文章的思路有何不同点?
不同点在于各文章呈现出的具体的论证思路模式有所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中心论点(是什么)——进行论证(为什么)——给出措施(怎么做)
《富贵不能淫》
摆出对方观点——批驳对方观点——提出自己论点并进行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事例,得出结论——进一步论证——总结出中心论点
相同点在于均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小结2】
观点是核心,论证思路便是其中一翼。严密、清晰、层层深入的思路,使论辩更增说服力,使人无可辩驳、无从辩驳,深感信服。
最佳辩手修炼招数二:
思路缜密,层层递进
《孟子》文章素以“雄辩”著称,语言生动形象、犀利深刻又气势磅礴,结合文本分析、总结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方法指导:
可梳理文本运用了哪些手法,不同手法又造成了哪些不同的语言风格。
【排比】
示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届,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为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示例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示例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气势磅礴,明快酣畅
【类比】
示例:“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公孙衍、张仪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不过是君王的附庸罢了。
明白晓畅,深刻有力
公孙衍、张仪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反问】
是 非大丈夫也!
是焉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语气强烈,无比犀利
【对比】
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小结3】
增强气势的排比;浅显生动的类比;犀利直接的反问;鲜明可见的对比。多种手法在文中碰撞、应和,呈现出汪洋恣肆之态,因而文章读来气势磅礴,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汹涌喷薄而来,令人敬畏,令人震撼,更令人信服!
最佳辩手修炼招数三:
善用手法,气势磅礴
观点明确,一以贯之
思路缜密,层层递进
善用手法,气势磅礴
“最佳辩手”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驳,驳的是急功近利,不正之风。
辩,辩的是是非曲直,大道仁义。
心怀天下,仁义于民,
才称得上“最佳辩手”是也!
愿大家,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不与人妄辩。
若辩,当是为大道而辩,为仁义而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