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13: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音和句读示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被选拔
狱官
集市
因此,所以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扰乱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
增加。曾,同“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常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在国内
如果
同“弼”,辅佐
在国外
匹敌、相当
往往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就容易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六个人的事例,正面论述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
然后,运用道理论证,从个别到一般,正面阐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从而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到国家,由造就人才论述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述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为了论述这一论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资料助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的生活
父亲心术不正
弟弟桀骜不驯

继母两面三刀

串通
孝顺
欲置于死地
认可
友善
以孝行闻名
舜: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朝廷到民间
武丁做梦
担任国相
寻找梦中圣人
正在服役的说
举用
在傅岩找到
政治家
军事家
建筑学家
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资料助读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
被周文王发现,举为重臣
原本是纣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资料助读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公子纠一起逃到鲁国。
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
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拜了官仲为相,并成管仲为“仲父”。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资料助读
孙叔敖举于海
①孙叔敖原本是芈姓蒍氏,其父亲在斗争中被杀。
②不得不逃出郢都,改名为孙叔敖,隐居海滨。
③若敖氏一族被灭,孙叔敖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资料助读
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家境贫穷。
当虞国做大夫,结束流浪生活。
沦为奴隶。
秦穆公将他赎回来,穆公拜百里奚为相国。
百里奚: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guó]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资料助读
文意理解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4.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否重要?在文中哪里体现?
5.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需要哪些条件?
重要。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安逸环境对国家的危害
正面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反两面论述身经忧患的益处。
归纳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比
论证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示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运用排比,通过列举6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困境造就人才”的观点,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
示例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运用排比,通过罗列几种人生困境,造成一种磨难已达极致的状态,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从而使论述更加有力,富有气势。
语言特色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