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08:25: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寡(guǎ) 胶鬲(gé) 空乏其身(kōng)
B.衍(yǎn) 妾妇(qiè) 丈夫之冠(guàn)
C.粟(sù) 畎亩(quǎn) 法家拂士(bì)
D.奚(xī) 傅说(yuè) 富贵不能淫(yí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内容为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B.本文第二段内容为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C.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大丈夫之道谈到妾妇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D.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意义。
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
5.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子未学礼乎有子存焉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
C.女子之嫁也跳往助之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实是欲界之仙都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立后驳,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依次对应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阐释了大丈夫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D.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填空题
7.预二文言文中,一些动词有使动用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三个动词并解释。
[示例]
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知识卡片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      
(2)      
(3)      
8.立天下之正位《富贵不能淫》:    .
9.填空题
孟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等,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10.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1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丈夫之冠   
胶鬲   拂士   拂乱   
12.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作为   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   学说的继承者,有“   ”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三、语言表达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观者如堵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 ①自赞:自我总结。②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 贫贱不能移    。
③庶几无愧    ④见者闻者,无不流涕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
1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者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8.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 空乏其身(kōng) ——(kòng)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解析】
女子之嫁也的“之”意思是用于主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意义。
B、 到……去,往;第二个之是代词,代前文中所提到的事物,即量好的尺码。
C、 代词,指 曹刿。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 A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C “从大丈夫之道谈到妾妇之道”理解错误,应为“从妾妇之道谈到大丈夫之道 ”。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D“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说话太绝对。“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却是个例外”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封建主义的糟粕,这种理解很显然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主旨、思想感情、写作方法,详略安排等,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题中各项表述的要点,逐项与原文进行对照,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即可。
5.【答案】B
【解析】A你;儿子。B怎么;哪里。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愚公他们。D这;判断动词。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6.【答案】A
【解析】A开篇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先驳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7.【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使……苦
(2)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使……动摇
【解析】结合题意与示例可知,要从《孟子》三章中找出动词,并解释对应的使动用法。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有很多使动用法。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比如《富贵不能淫》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就有很多使动用法。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先翻译句子的含义,再结合句意理解加点的字,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特殊现象。
8.【答案】正确
【解析】立天下之正位: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正:正确。
故答案为: 正确
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9.【答案】轲;子舆;战国;儒;仁政、性善、民本;亚圣;孔孟
【解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 ,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 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故答案为:轲;子舆;战国;儒;仁政、性善、民本;亚圣;孔孟。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10.【答案】(1)轲;战国;儒家;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析】(1)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答案为:(1)1、轲;2、战国;3、儒家;4、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11.【答案】quǎn;yuè;guàn;gé;bì;fú
【解析】注意“畎”容易读错。“说”这里应读作“yuè”,“冠”是多音字,“拂士”的“拂”是通假字。
故答案为:1、quǎn;2、yuè;3、guàn;4、gé;5、bì;6、fú
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12.【答案】儒;名轲;战国;孔子;亚圣
【解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有“亚圣”之称,世人常“孔孟”并称。
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牢记。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13.【答案】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解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 。“公孙衍、张仪”是主语,“岂不”是状语。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故答案为: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14.【答案】(1)本质不同:“妾妇之道”其本质是指在权和利面前没有原则,只是顺从。“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迷乱思想,贫贱不能改变操守,强权不能屈服意志。
(2)对象不同:“妾妇之道”针对于女性。“大丈夫之道”针对于男性。
(3)含义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为: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像女子一样,一味顺从当权者,没有自我意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为:(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大男子,有自己的见解,坚守美德不屈服。
故答案为:(1)本质不同:“妾妇之道”其本质是指在权和利面前没有原则,只是顺从。“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迷乱思想,贫贱不能改变操守,强权不能屈服意志。
(2)对象不同:“妾妇之道”针对于女性。“大丈夫之道”针对于男性。
(3)含义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后对比分析即可。
【答案】15.住宅,这里喻指“仁”;使……动摇(改变);差不多;眼泪
16.①(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②(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文天祥的生平事迹,然后找出他身上体现“大丈夫”精神的事例进行概括
17.D
18.示例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天祥大丈夫的具体表现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仁德达到了极致。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神色从容不变,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5.①翻译为: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居,住宅,这里喻指“仁”
②翻译为: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 移,使……动摇(改变)
③翻译为: (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庶几,差不多
④翻译为: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涕,眼泪
故答案为:①住宅,这里喻指“仁”
② 使……动摇(改变)
③ 差不多
④ 眼泪
16.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第一个居、第二个居、立、正、大道、市、孰、为、南面、再拜”。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立:站,站立。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市,集市。孰,谁、哪个。为,是。南面,面向南方。再拜,拜了两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②(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7.D:错误。见者闻者,无不流涕。翻译为: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侧面描写,衬托文天祥英勇就义的形象。
故答案为: D
18.过市,扬扬颜色不变,观者如堵。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而就死。翻译为:(他被)押过集市时,神色从容不变,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他)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写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
故答案为: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