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愚公移山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08: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愚公移山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 B.投诸/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谋财害命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
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己见
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B.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C.“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D.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C.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D.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jì) 出入之迂也(yū)
B.叩石垦壤(kòu)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ěn)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éng) 一厝雍南(yōng)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穷匮(kuì)      箕畚(jī)
B.豫南(yù)     冀州(jì)     荷担(hè)
C.孀妻(shuāng)     魁父(kuí)     亡以应(wú)
D.始龀(chèn)     垄断(lǒnɡ)     一厝朔东(xī)
二、填空题
用《愚公移山》中的句子填空。
7.愚公之所以下定决心移山,是因为“   ”。
8.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
9.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   ”。
10.愚公这一壮举得到家人的赞同,从“   ”可以看出;得到邻里赞同,从“   ”可以看出。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同“   ”,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   ”,
13.甚矣,汝之不惠。
   同“   ”,
14.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
1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   ”,
16.《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所著,他是战国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
17.《列子》中记载了不少我国古代的   和   。
18.导学二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表6-2。《愚公移山》内容梳理
移山原因(用原文句子填空) 移山目标(用原文句子填空) 移山的困难 众人的态度(用原文词语填空)
①    ②    山势高大③   人力单薄④   ⑤    愚公”移”家人”许”妻子⑥”    “遗男⑦“    “智叟”止”山神⑧”   “天帝⑨”   “
19.导学一先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再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且: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2)许:①杂然相许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3)反: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益其所不能   
(5)苦:①何苦而不平   
②必先苦其心志   
(6)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思考]各组加点词语中,只有第   组词语均属于通假字。课文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请摘录并加以解释   。
三、语言表达
20.拓展一有人说,愚公年近九十才想到移山,为什么不趁年轻的时候就移呢?也有人说,移山不如搬家。还有人说,移山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表现。读完《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你认为愚公是个怎么样的人?你怎么看故事中他移山的事迹?请将你的看法写下来,并与同学、老师交流。
21.拓展*读完《愚公移山》,有同学将它和《老人与海》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书中出现的人物、作品的主题、情节的设置等;但也有一些不同,如作品的结局、故事发生的环境等。你有什么发现,请写一写。
四、综合性学习
22.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4.《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5.下列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一定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氏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承前省略了主语“帝”,“命”做句子的谓语,“夸娥氏二子”做“命”的宾语,“负二山”做“夸娥氏二子”的补语,谓语与宾语之间需停顿,宾语与补语之间需停顿。故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答案】C
【解析】
A:聚室而谋,谋:谋划;不谋而合,谋:商议;谋财害命,谋:图谋;与虎谋皮,谋:商量,故不相同;
B:杂然相许,许:赞同;以身许国,许:答应;封官许愿,许:答应;只许州官放火,许:允许,故不相同;
C:跳往助之,助:帮助;拔苗助长,助:帮助;爱莫能助,助:帮助;拔刀相助,助:帮助,故相同;
D:汝心之固,固:顽固;固执己见,固:顽固;顽固不化,固:顽固;固若金汤,固:坚固,故不相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以及文章内容的掌握。A:有误。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故答案为:A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掌握。
A:将近/况且
B:怎么样/语气助词,
C:都是代词,代这件事
D:代词,他、他的/用在“如.....何”前面,表示反问语气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结合句意,联系平时的积累,对词语不同语意的理解和把握。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éng) ——(zēng)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和辨析。
D:有误。厝:应读作cuò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答案】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9.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名句默写能力。该题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语句。
7.愚公移山的原因就是山的北面大山的阻隔,出去进来都要绕远,“塞”不要写成“赛”。
故答案为: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8.愚公坚信大山一定能移走,是因为:山不会加高增广,而愚公家里即使他死了还有儿子存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焉”不能写成“言”,“匮”不能写成“溃”
故答案为: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9.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豫”的左边是“予”不要写成“矛”;“汉”不要写成“汗”。
故答案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说明全家人都同意移山,“许”不要写成“叙”;邻里也赞同,从“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可知,“孀妻”不要写成“霜期”,“遗男”不要写成“遣男”;“龀”不要写成“趁”。
故答案为:杂然相许;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答案】11.指;直
12.反;返
13.惠;慧
14.亡;无
15.陇;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与分析。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指在古代典籍中用一个与正确规范写法的字(可称之为本字)不同的字(可称之为借字,也即通假字)来替代本字的用字现象。,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但又不能绝非这样简单的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1、完全同音;2、声母相同;3、韵母相同。还有一种就是同音代替。另外,还有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整理归类。
11.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直到达豫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指”同“直”,直到。
故答案为:指;直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反”同“返”,返回。
故答案为:反;返
13.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智慧、聪明。
故答案为:惠;慧
14.这句话的意思是:河曲的那个聪明老头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没有。
故答案为:亡;无
15.这句话的意思是: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山阻断了,“陇”同“垄”,阻断、隔断。
故答案为:陇;垄
16.【答案】列子·汤问;列御寇;道
【解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答案为:《列子·汤问》;列御寇;道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17.【答案】寓言故事;神话传说
【解析】《列子》中记载不少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故答案为:寓言故事;神话传说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18.【答案】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年老力衰;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疑;助;惧;感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有些空要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填空。
结合“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移山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结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知移山困难之一:山势高大;结合“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可知移山困难之二:年老力衰;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移山困难之三:人力单薄;结合“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移山困难之四:工具简陋;结合“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移山困难之五:路途遥远。
结合“其妻献疑曰”可知,妻子“疑”;结合“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遗男“助”;结合“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可知,山神“惧”,天帝“感”。
故答案为: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年老力衰;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疑;助;惧;感。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这类图表式概括题,作答前要先审清题干,明确概括对象和作答范围;然后再分析已知内容,明确空格处与其他信息的内在关联,并考虑其他作答要求;最后回到原文定向查找,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19.【答案】(1)将近;况且
(2)赞同;表示约数
(3)同”返”,往返;同“返”,返回
(4)连……都……(加强否定语气);同”增”,增加
(5)担心;使……苦
(6)没有;消亡,灭亡
(7)(3);[示例]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解析】
(1)①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且:将近。
②句意:况且,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且:况且。
(2)①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
②句意:从富阳至桐庐一百里左右。许:表示约数。
(3)①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
②句意: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4)①句意: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曾:连……都……(加强否定语气)。
②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5)①句意:还怕挖不平吗?苦:担心。
②句意:一定先使他心意苦恼。苦:使……苦。
(6)①句意:河曲智叟无话可答。亡:通“无”,没有。
②句意: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亡:消亡,灭亡。
(7)综上所述,只有第(3)组的两个“反”都是通假字。《愚公移山》还有其他的通假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同”慧”,表示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先翻译句子的含义,再结合句意理解加点的字,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特殊现象。
20.【答案】[示例]我眼中的愚公是一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是一个遇到困难会想办法的人。虽然大山屹立眼前,似乎不可动摇,但是他仍然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令人钦佩。
【解析】根据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是一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是一个遇到困难会想办法的人。根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愚公不怕吃苦,做事踏实,坚持不懈。根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面对智叟的嘲讽和屹立眼前的大山,愚公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这种坚定与执着令人钦佩。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先阅读文言文,翻译和理解内容;再结合原文中的人物外貌、语言、事件、他人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分析人物性格品质。注意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时要使用评价性词语。
21.【答案】相似之处:都以一个执着的老人作为主人公,都有一个孩子愿意帮助老人;二人在面对大自然之时感到了无助,都想凭着自己的努力去挑战自然。不同之处:①《愚公移山》中,人们面临的困难来自大山;而《老人与海》中,人面对的是茫茫的大海。②《愚公移山》中,人靠着神话中神的力量,完成了挑战,以喜剧结尾;而《老人与海》中,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拖回了鱼骨,充满悲壮色彩。
【解析】可参考题目的提示,发现“书中出现的人物、作品的主题、情节的设置等”相似之处,对比“作品的结局、故事发生的环境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①书中出现的人物:主人公都是坚定执着的老人,都有小孩愿意帮助老人。
②作品的主题:赞扬老人面对困难坚定执着、毫不退却的精神品质。
③情节的设置:都面临着大自然带来的困难与挑战,都想凭借自身的努力去战胜困难。
不同之处:
①作品的结局:根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愚公最后凭借自己的执着感动了天帝,借助神的力量移动了大山,实现了目标。所以《愚公移山》的结局圆满,是喜剧收尾。而《老人与海》的结局则充满悲壮色彩:当老人战胜诸多困难,最后靠自己的力量拖回大鱼时,却发现只剩一巨鱼骨。
②故事发生的环境:根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知,《愚公移山》中,愚公面临的困难是来自大山;而《老人与海》中,人面对的是茫茫的大海。
据此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对比。先阅读两部作品,理解大意并把握情感主旨,再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找出异同点。
22.【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23.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24.示例: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25.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2)本题考查对衬托和对比的手法的分析理解。衬托手法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一般分为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目的在于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对比,指的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指的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注意区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附《愚公移山赋》(节选)译文】
世上的人这才知道愚公的志向远大不可预测,夸娥氏的神奇力量多么壮观啊!如果没有接受男孩的帮助,没有听从智叟的言论,就要困于蒙昧,往后一定会遇到艰难,最终成为见识短浅的人。现在移山的事情既然已经成功,河阳、冀州之间的土地已经平坦了,是愚公的功夫深厚。客人发出感叹说:事情虽然很不同,但反映的道理却是可以借鉴的。
23.以:凭;曾:连......都不;之:的;毛:指草木;其:加在“如......何”前加强语气;如......何:把......怎么样
故答案为: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24.文章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愚公被描述为既老且弱,但他却有着移山的宏伟目标,这种对比强调了愚公的坚韧不拔和毅力。智叟则代表了短视和消极的态度,只看到自然的威力而忽视了人力的伟大,两者之间的对比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文章还通过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后,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移山,而智叟却以嘲笑和阻止的态度对待,这种对比揭示了智叟的鄙陋和消极。
在衬托方面,文章通过描写太行山和王屋山的高大以及运土路程的遥远,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艰巨和伟大。同时,通过描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进一步突出了愚公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故答案为:示例: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25.A: 若不收遗男之助 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接受男孩的帮助; 故” 愚公移山一定是难以成功的 “理解不正确;
B:荷从智叟之辨 意思是:没有听从智叟的言论,就要困于蒙昧,往后一定会遇到艰难,故“ 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理解不正确;
C:结尾句: 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意思是::事情虽然很不同,但反映的道理却是可以借鉴的。故理解正确;
D:开头句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意思是:世上的人这才知道愚公的志向远大不可预测,夸娥氏的神奇力量多么壮观啊!但并没有说愚公移山归功于神力相助,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