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7 19: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此课设计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之《浣溪沙》、《定风波》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丛书P12《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P35《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重点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延伸阅读:《浣溪沙》、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闲聊苏轼
我们来聊聊大家在阅读丛书《苏东坡的数字人生》时都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学生回答)
博学的,坎坷的,幽默的苏轼有一天写了84字的像日记也像游记的小品文,成了千古传诵的佳作。它是——《记承天寺夜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一组文章,悟苏轼闲人情怀。
二、闲读文本
1、师: 再读题目《记承天寺夜游》,如果我想从题目中看出这写的是什么事,你怎么读?如果我想看出地点是哪里,你怎么读?我想看出时间,你怎么读?
PPT:闲读提示
读文,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关键字处重读,拖长,语气舒缓,再加上一些情感,就能把一篇古文读出文言的味道。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读出自己的发现。
(读出拖音,“念、盖、但”;读文章结构,日记式)
3、个别学生读,全班学生随读。
4、师生共同配乐读。
三、文中品闲
1、读出一份“闲”
师: 在文章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板书:“闲”字,“闲”从门从月,月亮照进门里来的时候就是闲了。)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闲”呢?
PPT:文章中,苏轼称自己为“闲人”,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的“闲”呢?
请同学们用:“ 课文原句 ,闲也,这是一份 闲”来回答。
2、苏轼真的很闲吗?
师: 夜游之事的悠闲,赏月色闲适,感慨着世间人都很忙,只有两个人才没有辜负这良辰美景,可苏轼真的很闲吗?
PPT: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PPT: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他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他还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彩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3、品读复杂的情感
师: 其实苏轼很忙。他忙着做农夫,忙着盖房子,忙着制作美食,所以这美景不是有了时间就可以赏到,而是必须有着热爱生活的心,有着闲情雅致的人才会有一份闲适人生!我们在了解闲人苏轼的时候,作者夜游的心情也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有那么点高兴,有那么点寂寞,那么点兴奋,惊喜,也有点点感慨。让我们再来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①、PPT:比较体验:改动后的句子,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觉,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美得快感。)
②、PPT:齐读加上虚词的文本,感受情感变化之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啊!(读出惊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噢!(读出顿悟)盖竹柏影也。唉!(读出不甘、不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知人论情
1、师: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有着闲情雅致的苏轼,但若仅此只是一个表层,从文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还得借助一些背景资料。
PPT:知人
苏轼21岁中进士,名动天下;25岁参加制举考试,成为“百年第一”。宋仁宗曾说:“我为子孙觅得两位宰相,那就是苏氏兄弟。”
师: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啊,可是后来的遭遇呢,是一贬再贬。他在晚年写过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PPT:知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师: 自己的一生最大的功劳竟然是在被贬的地方。这是怎样的胸襟!在人生最不得已的时候,看到月亮能高兴到这样,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旷达 板书)那可不可以这样读:
PPT:知人(读出自得于达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2、小结学法
师: 苏轼旷达情怀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共同小结刚才学习中用到的方法:
PPT:文言文学习方法:
赏析法 比较法 诵读法
五、主题阅读,提升感悟
师: 让我们带着这些方法再来品读《浣溪沙》、《定风波》两首词。
PPT: 1、品读篇目:《浣溪沙》、《定风波》
2、凭借所学赏析法、比较法、诵读法来思考,批注。
PPT:问题出示
1、自读《浣溪沙》一词,尝试带着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解读此诗词。
①、苏轼写了蕲水清泉寺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情感?
②、此首词由景入情,字里行间苏轼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写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渲染出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春景,又带有丝丝落寞悲凉之感。②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长青,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字句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人生的失意化为了积极的人生选择,此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2、自读《定风波》一词,感受雨中苏轼的豁达人生境界体现在何处?
师: 野外遇雨后,大家都忙着躲雨,只有苏轼依然在雨里慢慢的走着,他说,怕什么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要来就来吧,当走过后,回头看,一切都烟消云散,这不是旷达又是什么呢?这个词语是苏轼这个智慧的人给我们后人树立的一个典范,当以后我们再遇到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雨时,就想想苏东坡,想想《记承天寺夜游》那美丽的月景吧。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澄澈透明。这就是大家尊敬、崇拜的苏轼,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仰,试用日记的格式写今天的学习收获或写学习短评。
六、PPT:我的学文所获
试用:日记的格式写今天的学习收获或写学习短评
七、感悟苏轼,学习小结
师:让我们来读2000年的一份法国《世界报》,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前的12位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PPT:“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再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师: 这就是苏轼,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PPT: 打开两扇心门
珍藏一缕月光
常怀豁达之心
永做乐观之人
师:建议大家继续读读苏轼
八、推荐阅读:
PPT: 想读书的话,可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的非常幽默。
想听书的话,可去百家讲坛,那有《康震评说苏轼》。
想背诵的话,同为写月诗可再背苏轼《水调歌头》。
悟苏轼闲人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苏轼实在太好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①、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学生快乐。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定风波》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