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本把握】
一、散文的体裁
散文教学要找到适宜的、精准的教学内容,首先就要深化体式认知。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散文评论家林非先生提出了“真情实感”这一散文文体规范。他说:“散文创作是-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所以散文教学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但有一点更重要,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昆明的雨》在文体上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独特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独特的言说方式和独特的情思
“写实性”和“自述性”作为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已基本被认可。写实性是指散文不崇尚虚构,所言说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存在过的 ;自述性是指散文的言说方式,一般是指作者的自述,在自述中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思。基于这两个特征,散文阅读要关注的主要是三个点:独特的言说方式、作者的独特情思和“这一位”作者的独特情思。要做到这一点,散文的阅读教学就需要读者“知其人” 。在散文教学中,只有在知人论世和文本理解之间实现关联,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决定了散文教学的高度。具体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要引导学生对其独特的言说方式、作者的独特情思和“这一位”作者的独特情思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汪曾祺语言艺术的传承脉络。
三、主题的表达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晚年创作的写景抒情散文。它是将一般昆明人抗战时期的生活,浮现在他的民风世俗和自然风光之中,多幅很有现代特色的“浮世绘”的长卷。这是一篇怀旧之文,不只是叙旧事,还述旧情。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文章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一一展开: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大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与友小酌……文章信笔所致,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所以文章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特别是雨中小店与友小酌,那份战乱中难得的闲适、恬淡、惬意,让作者念念不忘。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本文就是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教学意图】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散文阅读教学,要以文本研读为中心,以“知人论世”为必要支架,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品味言语的独特性,读懂读透“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情思。
《昆明的雨》处处充满着美感和诗意,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使人动情。教学这篇课文,我认为重在引导学生赏读文本,领悟文中的四美和品味文中的诗意。
教师补充介绍汪曾祺在昆明生活的经历,引出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的昆明情结。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品析昆明雨季的美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物、事,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文中的美感和诗意。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氛围。
雨最能拨动画家的心弦,雨最能勾起文人的情思。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屏显:
1.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第2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直接抒发对昆明雨的情感,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交流点拨)首尾呼应
3.我们文章贯穿的一条情感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我想念昆明的雨 。
三、寻找昆明雨的特点。
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 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看一看,那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昆明的雨”究竟有什么特点?
屏显:
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雨季时间长、气压不低,不使人厌烦、人很舒服。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的。
2.请同学们读6-10自然段进行圈点勾画。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事?
(交流点拨)有仙人掌、菌子、杨梅、画、丁香花、莲花池,卖杨梅的女孩子,送缅桂花的房东,酒店喝酒。
四、研读课文,寻觅美。
引导学生学会用课后阅读提示助读:作者回忆那段时光中的美感与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在88页,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屏显关键词: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思考:汪曾祺是一个画家,他用生花妙笔来为我们描绘了昆明的四种美,下面我们一起去寻觅文中描绘的美?
(分组寻觅美):第一组的同学寻找景物的美;第二组的同学寻找滋味的美;第三组同学找人情的美,第四组的同学寻找氛围的美。
(交流展示)
景物的美: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小花帽、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声音娇娇的。
滋味的美:杨梅一点都不酸!好吃。“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人情的美:有时候送来一个七寸的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是我的心软软的。
氛围的美:(预设:学生不能体会文中的氛围美,教师补充介绍汪曾祺在昆明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体悟文章的氛围美,从而体会汪老的昆明情结。)
屏显问题: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绘氛围的美?
(交流点拨)是啊,这个情味很难体会,我是从“一个个小小的一”来进行品味的,同大家一起分享:
依次屏显:
一满池清水、一家小店、一碟猪头肉
一尊石像、一架大木香花树、一半瓶小酒
一条小街、一群不动的鸡、一对知己
(听着雨声、赏着美景、闻着花香、
吃着猪头肉、喝着小酒、谈着人生。)
渲染了一份,多么静谧,多么闲适,多么恬淡,多么惬意的氛围的美啊!
师缓缓地说道:“眼前一满池清水、一尊石像、一条小街、一家小店、一大架开满花的木香树、一群不动的鸡、一碟猪头肉、一半瓶小酒(我们文中说的是:半市斤酒)一对知己在这里谈着人生。
师生齐:“ 听着雨声、 赏着美景、闻着花香、吃着猪头肉、喝着小酒、谈着人生。是多么美好与惬意的事情啊!”渲染了一份,多么静谧,多么闲适,多么恬淡,多么惬意的氛围的美啊!
五、品诗意。
作者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他年近七旬的时候,仍然几度爬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了昆明,寻找他当年的印记。他说:雨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交流点拨)大家请看:“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几句诗初读时觉得很浅、很淡。我们再读、再品。细读、细品,就会让觉得特有味,让我们难以忘怀。这首诗前三句没有一个雨字,却处处都在写雨,这是暗写雨,后一句是直接写雨,写雨中的花,雨中的景。这样的写法就很有诗意。
六、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寻觅《昆明的雨》中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也品味到了文中的诗意。这是汪老心中的昆明的雨,是汪老对昆明生活独特的情感。汪老的语言平淡有味,它随便一个词,如:很好吃。就特别的有味,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我们平时也要学习用这种通俗化的语言来写文章。
七、课后作业。
屏显:
1.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散文
《翠湖心影》《葡萄月令》
《我的家乡》《胡同文化》
《故乡的食物》
进一步体会其风格。
2.模仿汪曾祺散文的写法,写篇小短文,为远方的客人介绍一种咱印江的美食。(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