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9 13:54: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上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解读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解读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环节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
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生字注音,解释词语
辟邪(bì xié)     鲜腴(yú)
晕倒(yūn dǎo) 吆唤(yāo)
黄焖鸡(mèn) 密匝匝(zā)
2.解释下面的词语。
鲜腴:新鲜肥美。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背景链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环节三:默读课文,感知雨的特点
活动1. 这是一篇自读课,以前我们学习自读课的时候都会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后的“阅读提示”,画出关键的信息。
预设:回忆昆明的景,物,事
预设:情感线索
预设:昆明的美
教师小结:通过读“阅读提示”我们明白了解读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抓好三个要素——对象,特征,情感。
活动2. 提问:默读课文,说一说那些话最能体现昆明的雨季特点?
预设:
预设: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环节四:再读课文,悟情感
1.如此美好的文章,不朗读辜负美文。让我们配乐朗诵,体会作者情感。
2提问:你能感受到文章里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吗?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说一说体现出的情感。
预设:
“我想念昆明的雨。”
环节五:研读品味,感受雨的韵味
讨论:1.除了直接写雨的内容,文章还写了哪些人、事、物、景?这些人事物景都有哪些特点?
预设:
景与物:
仙人掌, 肥大、浓绿的、倒挂着也可以开金黄的花
各种菌子 ,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火炭杨梅, 个大、黑红、味甜
缅桂花/树 ,白色、香/浓绿
木香,花叶浓密
人与事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戴小花帽、穿绣满花的鞋、声音娇娇
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淳朴善良
与友人雨中小酌,静谧美好
2.提问: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发现作者描写的都是生活的细琐事物,看来起来也毫无关联,是什么使它们凝聚起来的呢?
预设:通过作者的情感凝聚起来。
教师.小结:这些景、物、人、事都跟“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都表现出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这就是我们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环节六:品读,赏语言。
1.有人这样评价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分开来读,句子是平淡无味的,凑在一起来读,就变得有味道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勾画出汪曾祺语言特色的语句和段落。
预设:
1.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赏析:中心句,表明昆明的雨季的总体特点。“明亮”说明昆明雨季的天空并不阴沉,“丰满”说明雨水充沛,植被滋润。
2.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者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赏析:采用比喻手法,把干巴菌比喻成“半干的牛粪”和“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形象地写出了干巴菌的形状特点,虽“不中看”,但很好吃。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的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赏析: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卖杨梅的女孩的娇媚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思念之情。
4.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作者思念四十年前雨中喝酒的情景写下这首诗,寄托自己幽深真挚的思念之情,流淌着淡淡的乡愁。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点题,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先写昆明的“雨季”,从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到在昆明“有了具体感受”,再到对昆明雨季的赞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再写“雨季的果子”和“雨季的花”,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最后写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醉人境界。这一切都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环节七:赏读,体会美感
1.正如阅读提示里说的,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哪些语句,段落表现了这些美呢?做些圈点批注,分享给大家。
预设:
(1)体会风俗之美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批注:这一段描写昆明人家辟邪和猪羊望园兴叹,都突出了仙人掌在昆明的独特用途,看似寻常,却体现出昆明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在生活中的智慧。
(2)体会滋味之美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批注:
作者把干巴菌比喻成一堆半干的牛粪,或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形象地描绘出了干巴菌的颜色形态,突出了干巴菌确实不中看,甚至有点让人恶心,这比喻生动形象,而又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难怪作者王安忆说,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王安忆同时也说,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断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同学们来揣摩一下这两句的标点,体会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深情。大家可以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第一句会不自觉的读出怀疑与嫌弃,这种东西也能吃。第二句自然会读出诧异和感叹。这东西这么好吃,同样是问号叹号,却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两个句子句式相仿,把干巴菌外形的难看与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赞叹与喜爱。标点之中确实蕴含深情,正是因为对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如画家常的话语才在平淡中充满趣味。
(3)体会人情之美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批注:
卖杨梅姑娘的小花帽绣花鞋已然成为昆明雨季亮眼的景色,它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那娇娇的吆喝声柔和了昆明雨季的空气,也柔和了作者的心。
写到房东母女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作者的心软软的。作者却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什么 应该是昆明人家的善意带给作者的温情。无论是卖杨梅的苗族姑娘,还是担心房客乱摘花,而主动送花上门的房东太太都透露出昆明人家面对生活从容淡定的态度,这恐怕是最让作者动情的人情之美。
(4)体会氛围之美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批注:
这是作者回忆与友人德熙在雨中小酌时写下的诗句。同学们认真揣摩有什么样的感受 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小酒店,一点小酒,一个知己好友,听着雨声,闻着木香花叶的清香,看着雨中一脚着地,静默休息的几只鸡,可以安静享受午后的时光,也可以与好友畅谈心中的不快,让作者动情的是惹起乡愁令人回味的旧时光,这是多么恬淡闲适的美好氛围。
教师补充:作者在另一篇散文故乡花里也有对这一段旧时光的回忆。文中写道,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德熙很喜欢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可见作者的情感引起了友人的情感共鸣。多年前,昆明细雨中的情味是二人心中共同的美好回忆。
环节八:作业
细细品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进一步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