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
——课题来源:人教版必修3 名称:种群的特征 所属单元章节:第4章第1节
教师姓名
钟连花
所在学校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18029186636
QQ邮箱
395552397@qq.com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学生在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种群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因此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的、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两部分。种群的特征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内容打下了基础,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种群的特征可以采用传统的听讲法,理解种群的各个特征及其相互联系,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学习则需要动手参与到计算中去,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①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②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运用图片导入法引入每一小节的知识,所用图片是自己在校园里拍摄的照片和网上搜集的图片,由此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之后运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图片,提取信息,然后运用讲授法讲解,使学生很自然的理解相关知识点。
讲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运用了情境模拟实验的方法,利用校园图片、结合校本资源,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从而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最后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这个教学难点内容。分析各个种群数量特征的联系时运用了实例分析法,以实际的数据、情境直观的分析其他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列举种群的特征。
②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观察、分析图片,提取相应信息,借助实例理解其他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②借助校本资源,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运用情境模拟实验的方式掌握调查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②关注人口问题,认同我国计划生育、单独二胎等相关政策。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
引入
新课
种群的概念
让学生从个体水平的视角转移到群体水平
明确种群的概念
展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之前学习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命系统。本章我们从种群水平上研究生命系统,从而引出种群的概念的学习。
展示一只斑马和一群斑马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出种群的概念。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例题:巩固种群的概念。
回顾知识点,转变从相对微观到宏观的学习思维
概括总结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做题,深化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二)
种群
的空间特征
举例说明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三种特征
展示我校假山上某种蜘蛛的分布、我校校道上绿化树的分布和校运会期间我校学生的分布三幅图片,总结种群空间分布上的三种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结合课本图例,让学生辨别三种空间特征。
分析图片,辨别种群的三种空间特征
(三)
种群
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用校内学生熟悉的生物设计情境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并用例题加以巩固
用校内学生熟悉的生物设计情境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并用例题加以巩固
展示两张海洋中鱼的图片,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1.样方法:
展示我校假山上某种蜘蛛的分布图,若要知道种群密度,就先要算出个体数量,引导用样方估算种群个体数的思维,进而引出样方法。
①取样
关键:随机取样 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②计数
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即压界的个体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
③求平均值
种群密度=(N1+N2+N3+N4+…+Nn)/n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
而不是样方内的个体数量。)
例题:如果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我校假山上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模拟给出五个样方中蜘蛛和其他生物的分布,计算我校假山上该种蜘蛛的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展示我校水池中鲤鱼的图,如果要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让学生思考能不能使用样方法,引出标志重捕法。
用模拟的方法说明标志重捕法的三个步骤:
①捕获并标志 ②重捕 ③求个体数量和种群密度
首次标志数:M 标志数:m
总数:N 重捕数:n
计算方法:
例题:若在我校水池中捕捞7只鲤鱼,标志后并全部释放回水池。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捞鲤鱼12只,其中有标记的为4只。
①请估算,我校水池中约有多少只鲤鱼?
②如果我校水池有10m3的水,则可估算水池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老师讲述样方法的操作方法
学生各自计算,然后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老师讲述标志重捕法的操作方法
学生各自计算,然后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四)
迁入率和
迁出率
实例引入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并分析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展示冬天候鸟迁徙的图,引导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即种群的第二个数量特征:迁入率的迁出率。
怎么影响种群密度?——直接影响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 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 减小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五)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实例引入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并分析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展示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柱形图,提问: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引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怎么影响种群密度?——直接影响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减小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并认同我国人口控制的相关政策
(六)年龄
组成
实例引入年龄组成的概念,并分析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我国人口控制的相关政策
展示2000年-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预测图,提问:单独二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引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
怎么影响种群密度?——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增长型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大
稳定型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减小
——年龄组成还能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并认同我国人口控制的相关政策
(七)
性别
比例
实例引入性别比例的概念,并分析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展示一则新闻图片:某县独生子女有男性229万,女性74万。引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性别比例。
怎么影响种群密度?——通过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失调会使出生率下降,从而减小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理解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八)
课堂总结及练习巩固
小结本节内容,并练习加以巩固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一、种群的空间特征
①随机分布 ②均匀分布 ③集群分布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巩固练习:见课件
从整体上来理解种群数量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
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比较常规的课,常规课中能较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一节相对高效的课。本节课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运用图片导入法和问题导学法讲授相关的概念,从直观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使课本概念的教学直观易懂,学生对相应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②在讲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以学校后山草坪上的蜘蛛(之前就了解到学生对草坪上的蜘蛛网很感兴趣)和水池里的鲤鱼为例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讲练结合,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讲完种群的概念、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联系后,都以相应的练习进行检测,学生做题的反应较快,教学效果较好。
当然,也有做得不尽如意的地方,在此列举一二:①第一道关于种群概念的题选得过于简单,既然总结了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那后面的检测题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的考点才比较完善。②学生的活动偏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不是很好。在把这节课定位为讲授式的常规课后,把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教学以模拟情境的形式体现,并没有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因为觉得以模拟情境的形式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不想只是为了学生活动而活动。后面的标志重捕法的例题检测中,原本是想叫学生上黑板写解题过程,但看到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得快而准确,因此临时决定快速带过。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没有太大的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确实发挥得比较少。
四、教学评价(常峰老师)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高效的,讲解“种群的特征”的各个概念时,采用图片导入,以问题链的方式逐层突破,直观易懂。讲解“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模拟情境实验的讲解条理清晰,课件的制作也具体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联系”的教学上,采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板书,使学生从整体的知识网络上理解种群数量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突破得比较好,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方面也有所体现。其次,善于利用校本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讲种群的空间特征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时,都使用了学校的图片,使学生对知识更具亲切感,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如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自己,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件36张PPT。第4章 种群与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钟连花
2014年12月4日高二生物必修三 回顾: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系统个体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①一定地域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例:若尔盖草原上的全部斑马?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B.师大附中校园内全部的树
??? C.闽江口湿地全部的鸟
?? ?D.一片农田的全部东亚飞蝗这种蜘蛛种群的生活空间分布—— ①随机分布 (P63)一、种群的空间特征人工树的生活空间分布—— ②均匀分布 一、种群的空间特征一、种群的空间特征人集中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平原—— ③集群分布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二、种群的数量特征5只 假设,一张蜘蛛网上有且仅有一只蜘蛛。
(当然,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数上蜘蛛网外的蜘蛛)9只样方样方法 在被调查的对象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1、取样关键:随机取样压界的个体: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计数假设:样方面积是4m22只/m23、求平均值种群密度=(N1+N2+N3+N4+…+Nn)/n(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
而不是样方内的个体数量。)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1.5只/m2假设样方的面积是4m21只/m21.5只/m22只/m21只/m2该蜘蛛种群密度
为1.4只/m2样方?NO!标志重捕法 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标志后放回原环境,经过一个适当时期,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来估计种群总数。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如鸟类、鱼、土拨鼠等第1次第2次放回池塘标志重捕法M/N第二次捕捞数为n
其中有标志的为mm/n=MN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
1、标志不能过于醒目;
2、标志一段时间不能消失;
3、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
4、调查期间没有明显的个体迁入和迁出。练一练 若在我校水池中捕捞7只鲤鱼,标志后并全部释放回水池。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捞鲤鱼12只,其中有标记的为4只。
①请估算,我校水池中约有多少只鲤鱼?
②如果我校水池有10m3的水,则可估算水池中鲤鱼种群的密度为?① 设水池中约有N只鲤鱼,根据公式:7/N=4/12 N=21② 鲤鱼的种群密度=21只/10m3=2.1只/m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 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大减小计划生育主要依据是什么?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目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1983年,我国平均每千人生出18.62人,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是多少?1.862 %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增大减小“单独二胎”的政策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年龄组成年龄的三个阶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年龄组成成 年幼 年老 年增长型 稳定型衰退型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方向种群密度 增大 稳定 减小 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1、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2、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
群密度高。
3、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
后密度为零……
4、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
而密度很快下降……
5、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
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6、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地震……影响种群密度的其它因素典例分析例1.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请填空:
1.
2.
3.
4.
5.
6.
7.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例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描述中,
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出生率、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预测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C.性别比例失调常常会引起人口密度上升
D.人口数量变化只与自然因素有关典例分析 谢 谢! 鸣 谢主管行政邓志良副校长
教务处蒋美衡主任
科组长杜洋琪老师
备课组成员张卉老师
录播室负责人朱燚老师
后期编辑李谕昌老师
高二14班全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