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6 14: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挑衅(xìn) 劫掠(lüè) 惨绝人寰(yuán)
B.矢志(shǐ) 国殇(shāng) 无处遁形(dùn)
C.慰藉(jì) 铸造(zhù) 颠倒黑白(diān)
D.呓语(yì) 初衷(zhōng) 振聋发聩(guì)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指死难的军民。)
B.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C.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把黑色和白色上下对调。)
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如同一缕阳光照进历史的黑暗森林中。(比喻)
B.这些难道还不是日本政坛向右转的信号吗 (反问)
C.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拟人)
D.面对理想,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努力,努力,再努力。(反复)
4.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引述了国际组织、权威人士的正义言论,使得文章的观点、立场有了充分的事实支撑。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5.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学校要举行防火演练,同学们都认真准备,只有王欣雨同学满不在乎,嘴里还不停地嘟囔:“又不是真的,干嘛小题大做啊!”班长听后想要劝说他认真对待防火演练。班长对王欣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防火演练很重要,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
B.“防火演练很重要,请你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若火时保护好自己。”
C.“防火演练一会儿就结束了,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
D.“学校一搞活动你就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千克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荡。”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有删改)
6.第1段中引用的习近平的讲话有什么作用?
7.第2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主要涉及了哪些信息?
8.第4至8段中,作者列出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9.阅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10.有人认为,下面句子中的“志哀”一词用错了,应该用“致哀”。你觉得应该用哪个词?结合方框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回答。
清明节这天,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志:记。如“志喜”“志哀”“永志不忘”等。 【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致: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如“致哀”“致歉”“致欢迎辞”等。 【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惨绝人寰”的“寰”应读“huán”;C.“慰藉”的“藉”应读“jiè”;D.“振聋发聩”的“聩”应读“kuì”。故选B。
2.答案:C
解析:“颠倒黑白”意思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故选C。
3.答案:C
解析:C项有误,“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答案:A
解析:这篇新闻评论主要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5.答案:B
解析:A.不得体,“怎么就你唱反调儿呢?你就不能认真点儿吗”语气生硬;B.得体;C.不得体,“你要不愿意去,就在教室里写作业吧”没有起到劝说效果;D.不得体,“胡言乱语,快点儿把嘴闭上”不文明,不礼貌;故选:B。
6.答案:习近平的这段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新闻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出习近平讲话里的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二是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即要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平。
7.答案:插叙。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以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记叙顺序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段属于插叙,主要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和设立公祭日的情况。
8.答案:作者运用“9时56分”“10时整”等精确的时间,“18名”“16名”“8个”“77名”“1.65米”“2014千克”“160字”等准确的数字,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新闻的特点的能力。语段中的时间和数字主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9.答案:【示例】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时间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向所有世人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10.答案:应该用“志哀”,“志哀”意为“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下半旗”正是表示哀悼的方式。“致哀”多指向特定的对象表示哀悼,不适用于全国性的哀悼活动。
解析:根据方框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再结合材料的语境可知,应该选用“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的“志哀”,而非“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