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1 08: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B.虬枝(qiú) 倦怠(dài) 无边无垠(yíng)
C.锤炼(chuí) 秀颀(qí) 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倔强(jué) 坦荡如砥(dǐ)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可靠支撑。
B. 夏天的人民公园花团锦簇,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C. 中华民族跋涉前行数千年,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留下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
D.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4.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因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B.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的准备的古巴队,一举进入了争夺雅典奥运会冠亚军的位置。
C.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
D.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切实加以改正。
5、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美国,一部佳作未必卖座,而卖座的不一定是上乘之作。 。
A.但美国影评界却公认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二者兼备。
B.但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却被美国影评界却公认为是卖座的佳作。
C.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美国影评界公认为二者兼备。
D.美国影评界认为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母女情深》是卖座的佳作。
7.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
仿句①: 。
仿句②: 。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示例:
(2)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到关于生命的哪些启迪?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白杨树使你联想到那些人物或精神品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⑦单调,有一点儿罢?
9.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
10.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11.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
12.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13.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15.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蜡梅
余秋雨
①那次我住的医院原是一位外国富商的私人宅邸,院子里树木不少,可惜已是冬天,都调零了。平日看惯了山水秀色,两眼全是饥渴,成天在树丛间寻找绿色。但是,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错,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样的病房服在反复转圈,越看心越烦。病人偶尔停步攀谈几句,三句不离病,出于礼貌又不敢互相多问。只有两个病人一有机会就高声谈笑,护士说,他们得的是绝症。他们的开朗很受人尊敬,但谁都知道,这里有一种很下力气的精神支撑。他们的谈笑很少有人倾听,因为大家拿不出那么多安慰的反应、勉强的笑声。常常是护士陪着他们散步,大家远远地看着背影。
②病人都喜欢早睡早起,天蒙蒙亮,院子里已挤满了人。大家赶紧在那里做深呼吸,动动手脚,生怕天亮透,看清那光秃秃的树枝和病恹恹的面容。只有这时,一切都将醒未醒,空气又冷又清爽,张口开鼻,抢得一角影影绰绰的清晨。
③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蜡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着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④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鈴,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蜡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⑤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蜡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蜡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蜡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⑥依我看来,这枝蜡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A 实在难于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二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剰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蜡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蜡梅眼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剰下一个词:冷艳 。
⑦它毎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蜡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人心魄。
⑧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 B 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蜡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的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⑨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蜡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的大雪,蜡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⑩春天来了,蜡梅终于凋谢了。病人们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蜡梅树前看一会儿。
各种树木都绽出了绿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擞起来,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不久,这会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
病房最难捱的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枝蜡梅。
16.本文以为 线索来贯穿全篇,主要写了一件 事。(用四个字概括)
1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完成问题。
(1)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这种情况”在画横线句中做什么成分?指什么情况?)
(2)第⑥段“在蜡梅眼前,大家全部懂了”中,他们懂了什么?从⑥-11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分)
18.本文对蜡梅花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画线的 A 、 B 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9.全文运用了 的写法,我们学过的文言文 (文章)与此文写法相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节选)
萧 红
船行到了河心,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直到水手们提醒他船已走上了急流,他才把他关于家的谈话放下。但是没多久,又零零乱乱地继续下去……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 去年冬天太原下来之后,说是临汾也不行了……赵城也更不行啦……这时候……就有赵城的老乡去当兵的……还有一个邻居姓王的那小伙子跟着八路军游击队去当伙夫去啦……八路军不就是你们这一路的吗 ……可是你说……赵城要紧不要紧 俺倒没有别的牵挂,就是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他又太小,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
“老乡!在赵城你算是安家立业的人啦,那么也一定有二亩地啦 ”兵士面前的茶杯在冒着气。
“哪能够说到房子和地,跑了这些年还是穷跑腿……”
“那么山东家还有双亲吗 ”
“哪里有啦 都给黄河的水卷去啦!”阎胡子擦了一下自己的胡子,他对着舱口说:
“你见过黄河的大水吗 那是民国几年……那就铺天盖地地来了!白亮亮的,哗哗地……和野牛那么叫着……山东那黄河可不比这潼关……几百里,几十里一漫平。黄河一到潼关就没有气力啦……看这山……这大土崖子……就是它想要铺天盖地又怎能……可是山东就不行啦!……你家是哪里 你到过山东 ”
“我没到过,我家就是山西……洪洞……”
“家里还有什么人 咱两家是不远的……”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洪洞的家也都搬过河来了……”
“你去的就是赵城,好!那么……”他从舵柄探出船外的那个孔道口看出去……河简直就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绞绕着……舵就在这浊流上打击着。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这一次渡河,阎胡子觉得渡得太快。他擦一擦眼睛,看一看对面的土层,是否来到了河岸
“好,那么……”他想让那兵士给他的家带一个信回去,但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
他们走下船来,沿着河身旁的沙地向着太阳的方向进发。无数条的光的反刺击撞着阎胡子古铜色的脸面,他的宽大的近乎方形的脚掌把沙滩印着一些圆圆洼陷。
“你说赵城可不要紧 我本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咱二人谈说谈说……”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 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 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他的头垂在他的一只手上,好像已经成熟了的转茎莲垂下头来一样。勺子声,菜刀声,被洗着的碗的声音,前前后后响着鞭子声。小驴车,马车和骡子车拖拖搭搭地载着军火或食粮来往着。车轮带起来的飞沙并不狂猖,而那狂猖着的,是跟着黄河而来的,在空中它漫卷着太阳和茧天,在地面它则漫卷着沙尘和黄土,漫卷着所有黄河地带生长着的一切,以及死亡的一切: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 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同蒲路的火车,好像几匹还没有睡醒的小蛇似的慢慢地来了一串,又慢慢地去了一串。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
“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俲兑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催呢去了。同时他赶快撕了一块锅饼放在嘴里,喉咙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涨塞着有些发痛。提他就抚弄着那块锅饼上突起的花纹,那花纹是画的“八卦”。他还识出了那是“乾卦”,羿是“坤卦”。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
“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汉口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阎胡子的话,既体现了他对妻儿的牵挂和自身的处境,也交代了兵士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B.阎胡子觉得渡河太快,主要是因为与兵士谈话让他沉浸于对赵城的关注中,且没有想好带信的内容。
C.风陵渡车站附近是热闹的、凌乱的,作者这样写是要突出人间烟火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阎胡子在兵士离开后久久站在河边沙滩上,他内心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2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直接提出“家”的回念,下文一直以“家”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并逐渐将“家”上升到“国”的高度。
B.在阎胡子和兵士交谈的过程中,有多处使用问号和省略号,反映了彼此比较陌生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本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写作,但语言中又充满了象征意味,如黄河漫卷着的沙尘和黄土、锅饼上画的“八卦”等。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
22.对于赵城,阎胡子言语中的“要紧不要紧”“许是不要紧”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3.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的这篇小说除了细腻的笔触外,还蕴含着粗犷、强劲的力量,这些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
24、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抒情达意。请运用象征手法,选择你最熟悉的事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感触。(200字左右)
答案
D 2.B 3.D 4.D 5.B 6.B
7.①: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
②: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1)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2)示例: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3)示例: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9.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10.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绿错综
提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是文段第一层次的关键句,也是“雄壮”、“伟大”感觉产生的前提。
11.强调(着重指出)
12.C 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13.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14.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15.A
16. 蜡梅 病中看梅(病中论梅、病中数梅、梅启奋进、梅促康复等意思对即可得分)
17.(1)做主语 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
(2)他们懂得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他们懂得了生命和希望只有在困难、病痛和逆境中才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 “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 ,“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 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病人们从一开始的了无生气,心烦郁闷到后来的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18. A;运用了“涌”字,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梅色彩的纯粹和生命的鲜活,表现了人们初看到腊梅时所带来的震撼及欣喜。
(或拟人的修辞,“娇怯”将花瓣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梅色彩的纯粹和生命的鲜活,表现了人们初看到腊梅时所带来的震撼及欣喜。)
B:环境描写,环境大雪纷飞一片银白衬托出腊梅的醒目,体现出腊梅顽强的生命力及它带给病人们的希望和活力。(或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腊梅的超然气质,表现出腊梅顽强的生命力及它带给病人们的希望和活力。)
19.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 《爱莲说》《陋室铭》
20. C 21. A
22.①对赵城的担心。自己的妻儿都在赵城,阎胡子想从兵士的口中得知赵城的情况。②对自我的宽慰。阎胡子认为赵城离火线远,应该不要紧,宽慰自己不用担心。
23.①描写的场景是粗犷有力的。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以“黄河”为标题和背景,“黄色的泥浆,滚着,翻着”“漫卷着沙尘和黄土”体现出一种力量感。②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蕴含着力量的。阎胡子有着古铜色的脸面,虽遭遇磨难却坚强地生活。③对未来坚定的信心。兵士坚信这回抗争必胜,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24、【例文】我喜欢樟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若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教师们追求的“桃李满天下”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樟树在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樟树有跟红梅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