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1 14: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着意绘月影,闲笔书真情
猜猜他是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又得浮生一日凉(偷得浮生半日闲)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不合时宜、化为乌有、燕瘦环肥、含辛茹苦
牛刀小试、信手拈来、一刻千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人生如梦、浓妆淡抹、春梦无痕……
河东狮吼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他一生存诗2700多首, 词350余首,创造200多个成语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猜猜他是谁?
文坛巨星:唐宋八大家之一
艺苑宗师:寒食帖
发明大家、美食家
思想大家
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古文运动领袖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目 录


课文内容解析

文言知识积累

总结
归纳

基础
知识
扩展
学习


基础
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一、基础知识——作者简介
1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和弟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极富才华,刚直不阿,仕途多有不顺,屡遭贬谪,但仍能乐观豁达。
一、基础知识——写作背景
11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基础知识——生词注音
12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⑴文体:记;
⑵地点:承天寺;
⑶时间:夜;
⑷事件:游。

课文内容解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 )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课文内容解析——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y )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宋神宗赵顼(xū)年号
打算、将要

高兴、快乐的样子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于是, 就
睡觉

寻友夜游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 )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qǐn)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叙事(记叙)
(赏月缘由)
时间
地点
缘由
人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怀民相与
我和张怀民
贬居寂寞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 )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qǐn)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庭下/如积水 空明, 水中/ 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 也。
清澈透明
都是水生植物
表推测,大概是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交错纵横
庭中景色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写景(描写)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中夜色)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只是
语气词,罢了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月下抒怀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抒情(议论)
(庭下月景)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点睛之笔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全文分为三部分: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作简要的分析。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简析: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空明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庭中月色的喜爱之情。
2.“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月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是正面写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是从侧面写月。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个透明的境界也表明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3.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至少找出三处)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6.怎样理解“闲人”?
二、课文内容解析——问题探究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词语
三、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户—门 但—只是
重要的虚词:
盖—大概是 耳—罢了 遂—于是,就
重要的实词:
念—想到 寝—睡觉 欣然—高兴的样子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总结归纳
概括主题
四、总结归纳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夜晚到承天寺邀朋友散步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的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排遣郁闷
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
四、总结归纳

学习扩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2、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还记得我们学过诗歌意象中月的含义吗
论古人与月亮的不解之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月
李白的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现实寄托
人生知己
思考讨论: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郁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讨论
儒家:君子固穷的坚毅,经世致用的用世情怀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超然物外,顺应自然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化,看取当下,随缘自适。
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语堂
完成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
随堂练习5min
原文
游虎丘小记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wù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 jī ),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duó ),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译文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指歌女奏乐唱歌。
厌恶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原文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恰合心意。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原文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位于虎丘山顶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悬于檐下的风铃
原文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
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一起
又在今年的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一并而去,此指同在
一起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造访

有些事物要多看几遍,才能体会到它真实的一面
原文
提问
作者几次游虎丘,分别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
两次游虎丘。
一次是在秋天,对月色美、游人少、 、游人少、以红粉笙歌点缀的虎丘感到“亦复不恶“;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抄的虎丘感到“独往会心”。
一次是在春天,“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作者感到“悠然欲与清景俱往”。
两度夜游虎丘,见虎丘本色,归根到底是一个“静”字。唯静方能显示虎丘本色。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D
提问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A
提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提问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承天寺夜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虎丘夜色: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月色皎洁美好;
环境清幽 ;
提问
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九十多首写到了“月”这一意象。月,是出现在苏轼文中的高频审美意象。
月亮高挂于夜空,万古长夜,明朗不息,却也寂寞不已。然而,月,在苏轼眼中,是有情之景,是精神寄托,甚至是精神力量。他,是能赏月之人,也是懂月之人。
你能站在月亮的角度,对世人或苏轼写一段话吗?
请同学们写一段关于月色的描写,通过景物侧面表现情感,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100字)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