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2 09: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短文两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法;
2.读写结合;
3.合作探究。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课时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
回复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寄给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有滋有味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思考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思考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思考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思考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各位同学好,人间熙然,慢慢散步。作家卢梭曾说:散步时必不可少的三大因素便是自由独立和悠闲。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发生在元丰六年的一场夜晚散步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散步,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解读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人,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因为反对新党,又不属于旧党,数次沉浮。在宋神宗期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时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遇赦,在回程途中病逝。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苏轼属于全能型人才,诗、词、散文、书、画五大方面皆有成就。苏诗清新豪健,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之一。苏书是宋四家(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之一。苏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
《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
地点
时间
“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体会感情
自由朗读
要求:
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目标任务三: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
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苏轼是“闲人”吗?
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在监狱里差点丢了脑袋,救出狱后被贬到黄州。
元丰三年正月: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元丰六年四月:苏轼的好友曾巩在江宁府逝去。
元丰六年七月:苏辙因受哥哥苏轼案的牵连,在“五年不得升调”的前提下,再遒贬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曰:苏轼知晓好友、亲人遭遇后却无能无为。
1、苏轼的一生,频遭贬谪,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2、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世间万千丑态,却说:“吾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3、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
4、苏轼做了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完工,取旬“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壁画。
5、苏轼做了文人墨客。黄州期间他先后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愿我们掬一缕苏子的月,去勇敢地闯荡未来。顺境时,兼济天下,逆境时,安守心灵。愿我们心中都有一轮明月,在遭遇挫折时可以疗愈自我,超越自我。
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思考题】
拓展延伸:积累有关月的名句。
明月皎皎,情愫万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思念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淡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孤独的月;“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悲伤的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辽远的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空阔的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结尾;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参考答案:
1.共:共同。“共”字表现了共同分享的情感。
交:交相。“交”字表现的是相互映衬,交相辉映。
俱:都。“俱”字表现了四季景色全都美妙。
2.入:耸入。见:看见。以“入云”,表山之高;以“见底”,表水之清,用词精练。将:将要。乱:纷乱。以“将歇”表雾气将消散,以“乱鸣”表猿啼鸟鸣,用词准确。欲:将要。竞:争相,拿着。以“欲颓” 写余晖,以“竞跃”写鱼儿嬉戏,用词生动。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