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件(共58张PPT)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件(共58张PPT)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3 11: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奥运冠军陈梦
乒乓球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都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神经调节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准确?
神经冲动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实验表明: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神经传导的负电波——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如何传导?
动作电位在细胞间如何传递?
适宜刺激
兴奋=动作电位=神经冲动=负电波
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这就是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作电位的传播。
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b c
- - ++
b c
++ ++
b c
++ ++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反极化状态
去极化
反极化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
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特别注意:将膜外电位规定为零电位。
去极化
复极化
时间
c 点膜电位
0
峰值
适刺宜激
b
c
同一位点不同时间的膜电位变化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VS 动作电位
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②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反极化状态)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极化状态
(外正内负)
反极化状态(外负内正)
去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造成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异。
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
外钠内钾
静息电位如何产生的?
三个因素P25
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运输方式:Na+-K-:_________;钾离子外流:_______;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思考1:K+会一直外流吗?
思考2: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增高)时,静息电位会如何变化
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膜内外的K+浓度差发生变化,将影响静息电位的值。
细胞外K+浓度降低(增高)
膜内外K+浓度差增高(降低)
K+外流量增高(降低)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高(降低)
静息电位如何产生的?
不能,随着K+外流,内外的K+浓度差会逐渐减小,膜两侧的电势梯度逐渐升高。当膜两侧的电势梯度和K+浓度梯度相等时,K+向膜外扩散将维持达到动态平衡。
增加膜外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
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
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
Na+内流
K+外流
思考:Na+内流或K+外流后神经细胞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如何?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反极化状态)
外钠内钾
思考1:Na+会一直内流吗?
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
思考2:当细胞外Na+浓度降低(增高)时,动作电位峰值会如何变化
不能,随着Na+内流,膜内外的Na+浓度差会逐渐减小,内流动力减小
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
细胞外Na+浓度降低(增高)
膜内外Na+浓度差降低(增高)
Na+内流量降低(增高)
动作电位峰值值降低(增高)
增加膜外Na+浓度,动作电位峰值↑
(是由于钠钾泵的作用)
资料: 在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在,有部分K+流到了膜外,部分Na+流到了膜内,但恢复静息电位之后,经测定,细胞内的K+浓度和细胞外的Na+浓度与静息时几乎相同。动作电位后Na+、K+又是如何恢复到静息状态?
作用:使得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研究表明:每消耗1个ATP分子,可使细胞内减少3个Na+并增加2个K+。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去极化
复极化
时间
c 点膜电位
0
峰值
适刺宜激
b
c
同一位点不同时间的膜电位变化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环境刺激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曲线图
反极化过程
去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反极化状态
超极化状态
极化状态
上升支:去极化+反极化;下降支:复极化。
思考: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主取决于什么因素?动作电位的峰值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膜内外K+浓度差
膜内外Na+浓度差
K+外流
Na+—K+泵
有机负离子
(1)“全或无”现象: 刺激小于阈强度,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大于阈强度就能产生动作电位
(2)电位一旦产生,其数值大小恒定,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动作电位的特点
特别注意: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未兴奋
部位
未兴奋
部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宜刺激
膜内
膜外
兴奋
部位
膜外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内同外反)。
未兴奋←兴奋→未兴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局部电流的方向:①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②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连续传导(速度慢)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速度快)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特点:①双向传导性(离体);
②非衰减性;
③绝缘性;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膜电位的测量
电位(mv)

时间(ms)
0
+
a
b
c
规定电流表指针向左偏为负
细胞外记录
双向动作电位示意图
受到刺激后,两个位点之间的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细胞内记录
时间
膜电位
0
刺激
同一位点不同时间的膜电位变化
适刺宜激
c
b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动作电位的产生示意图
神经纤维的位置
某时刻
下一时刻
复极化
去极化
b
c
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
b
复极化
去极化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
同一时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
(1)AB段: 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已经通过该段神经纤维, 通道关闭,
通道打开。
(2)BC段:超极化。
(3)CD段: 。静息电位恢复过程, 通道关闭, 通道打开。
(4)DE段: 。神经冲动刚传至该区段,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通道打开, 通道关闭。
(5)EF段: 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冲动还未传至该区段神经纤维, 通道关闭,
通道打开。
极化
Na+
K+
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
极化
Na+
K+
Na+
K+
Na+
K+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
活动:比较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1)哪幅图表示电位发生过程,哪幅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过程。
(2)分析两幅图上升支和下降支的含义。
(3)如何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
拓展:曲线图的区别——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
t






t
0
0
适刺宜激
刺激
适宜
图1
图2
0
神经纤维位置



适刺宜激
不同位点,同一时刻
同一位点不同时刻的膜电位变化。
受到刺激后,两个位点之间的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例题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 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 d-e段的K+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去极化
复极化
C
课堂检测
例题2:下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S1~S4期间细胞膜内含有较多的Na+,而呈正电位
B. 刺激达到S5后,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C. S5~S8期间,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D. 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D
课堂检测
例题3: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 ①处为反极化状态, ⑤处为极化状态
C. ②处Na+通道开放,K+通道关闭
D. 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去极化
复极化
神经纤维位置
D
课堂检测
例题4:下图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B. 5之后的轴突膜将不再发生动作电位的变化
C. 轴突膜处2状态时,K+通道关闭,Na+通道大量开放
D. 处于3和4之间的轴突膜,膜外Na+大量涌入膜内
轴突
a
b
_
_
+
+
+
+
_
_
+
+
+
+
_
_
_
_
+
+
+
+
_
_
_
_
+
+
+
+
_
_
_
_
0
+20
+40
-20
-40
-60
-80
膜电位
(mV)
1
2
3
4
5
神经纤维位置
复极化
去极化
+
+
+
+
_
_
_
_
A
B
C
D
课堂检测
例题5: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
B. 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C. 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
+
-
+
+
+
C
课堂检测
例题6: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C
课堂检测
①增加膜外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②增加膜外Na+浓度,动作电位峰值增大
微小的缝隙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神经末梢细胞膜
树突或胞体的细胞膜
微小缝隙
突触小体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小缝隙,共同形成了突触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①轴突-树突: ②轴突-胞体:
③轴突-轴突(很少见)④轴突-肌肉细胞(神经肌肉接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怎样进行传递?


Step1: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
兴奋传递的过程
Step2: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 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


胞吐
扩散
兴奋传递的过程
Step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小电位,经叠加后爆发动作电位。
Step4:神经递质发生作用后立即被灭活(分解或被回收再利用)。


胆碱酯酶
递质
兴奋传递的过程
胆碱酯酶
神经递质发生作用后的去向:①被酶分解而灭活。
②被突触前膜回收再利用。
扩散
胞吐
兴奋传递的过程
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兴奋性递质 VS 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Na+内流→去极化→小电位→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递质:K+外流或Cl-内流→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
抑制性递质:甘氨酸
兴奋性递质 VS 抑制性递质
小电位
超极化
问题1: 兴奋可以从突触后神经元传递给突触前神经元吗?
兴奋的传递特点
问题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突触间的传递,哪个速度快?
突触延搁:由于需要信号转换,突触处兴奋传递的速度较慢
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主要种类:乙酰胆碱、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2)产生: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3)释放方式:胞吐。
(4)作用机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5)作用效果: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6)去向:起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
神经递质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问题1: 若神经递质不能释放或不能与受体结合,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2: 若神经递质不能被降解或回收,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3: 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持续开放或持续关闭,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不会出现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持续开放: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持续关闭:突触后膜不会兴奋或抑制。
思考与讨论
活动:阅读P28课外读《药物依赖与毒品成瘾》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某种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该毒素的具体作用机理可能如下:该毒素可能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或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位点的结合,使突触的信号传递被阻断,引起肌肉松弛;也可能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的活性,引起肌肉痉挛。
1.设计实验研究该毒素的作用机理时,实验观测指标应选择什么?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浓度变化及肌肉收缩情况。
课堂检测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刺激a点,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
②刺激c点(bc=cd),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
先左偏后右偏
不偏转
轴突
树突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刺激b点(ab=bd),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
②刺激c点,电流表指针如何偏转?
先左偏后右偏
右偏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刺激a点,电流表①②指针如何偏转?
①先右偏后左偏;
②左偏
例题: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
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某种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该毒素的具体作用机理可能如下:该毒素可能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或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位点的结合,使突触的信号传递被阻断,引起肌肉松弛;也可能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的活性,引起肌肉痉挛。
1.设计实验研究该毒素的作用机理时,实验观测指标应选择什么?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浓度变化及肌肉收缩情况。
组别 预测结果 结论
突触间隙乙酰胆碱浓度变化 肌肉收缩情况 正常组
使用毒素组




肌肉松弛
肌肉松弛
肌肉痉挛
肌肉正常收缩
受刺激后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肌膜上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
该毒素能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该毒素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位点结合
该毒素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了乙酰胆碱的及时分解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