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与朱元思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07: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同学们去过桐庐吗?你印象中的桐庐景色如何呢?
你们见识过或听说过桐庐富春江的景吗?
请先跟着老师浅浅的欣赏一下它的部分景色吧!
回顾往昔,郦道元带我们了解到“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陶弘景带我们感受了山川之美,宛如仙境的奇丽;苏轼带我们体会到闲庭漫步,看月下夜色的闲适。今日,我们又将跟随吴均去见识一个怎样的桐庐富春江呢?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文体介绍
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同时本文,还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之作。
文体介绍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工整,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对偶句为主,两两相对,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摩,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人称“吴均体”。
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所“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当中应该还有其他内容,但现在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向友人朱元思述说山川之美的一段文字。
初读课文
先听后读,要求把握节奏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缥 邈 泠 鸢
戾 纶 窥 柯
piǎo

kuī
lún

yuān
líng
miǎo
初读课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袜拍伍上,互相\轩邈,争高告或\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贺纤\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初读课文
重点字词注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向东或向西。
跟、随。
同样的颜色。
表示约数
绝好的,独一无二的。
青白色
一直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初读课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沿江两岸
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互相和鸣
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
树木的枝干
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鸟鸣声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互相掩映
初读课文
释文:风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能毫无障碍,看得清清楚楚。急促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初读课文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王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若石,发出冷冷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婴婴,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缝隙中看到阳光。
牛刀小试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经纶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表示约数
应允,或者,可能
筹划、治理
罪过,乖张
至、到达
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牛刀小试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动词,断绝
形容词,绝妙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牛刀小试


直视无碍
猿则百叫无绝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副词,没有
副词,不
副词,直接、径直
副词,笔直
探究新知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探究新知
全文分为几部分?


第一段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川之美
第二段描绘了这美景中的水之“异”
第三段描绘了这美景中的山之“奇”
探究新知
简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句开头的作用。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江流随山形而曲折变化,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心情。
探究新知
简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作用。
总述作者对“一百里”山水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则点明了这一游览行程中山水的总体特征
探究新知
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静态:秀丽清澈
动态:壮观湍急
探究新知
作者在描写水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手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采用动静结合和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探究新知
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探究新知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
探究新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衬托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还含蓄地传达出喜爱自然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合作探究
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
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对时见时不见的阳光的描写,表现了船随流水飘荡的动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合作探究
课文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什么关系?作者写景时的立足点在何处?
本文第一段概括介绍自富阳至桐庐的景物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别描写异水、奇山。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总分关系。作者是乘船游览富春江,立足点是在江中船上,所以采取了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景,先写近处的“异水”,再写远处的“奇山”。
合作探究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归纳总结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