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4 19: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点击画面 播放视频
23 《孟子》三章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
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至圣:孔子。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
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出处
背景
主张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文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各大国之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
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 梁惠王上》;
人民: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 梁惠王上》。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
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包括历史事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进行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具体地论证了……)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突出强调地论证了……)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有力地论证了……)
文体知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pàn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表修饰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表转折,却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精良
弃城而逃
这是
因此,所以。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粮食
委:放弃;去:离开
译 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兵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归顺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 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兵器。 今义:军人。)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锐利、锋利)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
(动词,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问题:
【把握观点和思路】用“ ”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 ∥ ”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
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证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课堂探究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天时




地利
不如

守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课堂探究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守城
攻方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3.至此,孟子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经被完整论证,为什么文章还没结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战争
治国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从反面论证,
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文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观点
结论
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
课堂探究
5.本文采用什么论证结构?
总——分——总
本文先摆出观点,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说明战争需要人和;
接着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也需要人和;
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提出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论述
战争层面
治国层面
“人和”之重要
失道者寡助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攻城战例
守城战例
对比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反面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不以
君子战必胜
天时<地利
地利<人和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小结梳理


课后拓展
7.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阐述君子施行仁政就可以得民心的语句是:
(3)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 ,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