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件(33张PPT)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件(33张PPT)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16 22: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2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1)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掌握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2.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
4.结合案例,理解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差异
阅读教材P12“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探究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上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2.查找资料,说一说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各有哪些不同,其设定的依据有哪些。
3.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各选取一个区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现状、开发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
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个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了解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差异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1)优化开发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开发密度已经较高。定位:全国性经济发展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发展重点: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
优化开发区域
了解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差异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重点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定位: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
国家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3)限制开发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这些区域的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定位:全国或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发展时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发展重点: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了解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差异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4)禁止开发区:依据、定位:为全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发展重点:应立足于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现代化大都市区
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的概念:
区域发展的特点: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现代化大都市区
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的概念:
区域发展的特点:
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
区域内部差异
人地关系
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
较低
小,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对环境影响小
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化起步(劳动、资源密集型)
交通运输线稀疏
较低
缺乏高水平中心城市
阅 读
(1)十八洞村早期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
(2)十八洞村在贫困条件下如何脱贫致富的?
【思考题】
问题:(1)十八洞村早期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
答案:
位于山区,人均耕地少,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现代工业,交通信息闭塞,人均收入低。
问题:(2)十八洞村在贫困条件下如何脱贫致富的?
答案:
改善对外交通,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猕猴桃、养殖家禽和稻花鱼、开发苗绣织锦、发展苗寨旅游。
活动:了解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及意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
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说一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动。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气、道路、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
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说一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
区域内部差异
人地关系
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
出现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内部集聚作用加强
提高
增大
不协调,出现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开采
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加快
加速发展
问题:
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答案:
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问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由匹兹堡扩展到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
资源的不断开发,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的。
问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出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
限制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人体健康。
问题: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会导致经济发展受限。
问题:长沙县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到以工业化为主的成长阶段。
问题:在长沙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乡村生活进入城市生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低矮瓦房到高楼大厦,生活观念发生变化;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交通便利,出行更加便利。
问题:议一议,长沙县的发展壮大给我们哪些启迪?
发展需要认清本地优势,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积极融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注重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
区域内部差异
人地关系
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
区域集聚效应减弱
减弱
区域集聚效应减弱
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枯竭
产业萎缩、产业层次偏低、人口减少
减弱
经济增长缓慢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出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现在,由于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1.辽宁的老工业部门有哪些?辽宁目前处于工业发展中的哪个阶段?
2.辽宁发展工业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1.老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化学、造船。
发展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2.有利的区位条件: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煤炭资源,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
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东北老工业基地
萧一寒制作
东北老工业基地示意
项 目 内 容
区位优势
历史地位
面临问题
振兴措施
拓展: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展潜力大
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经济体制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①改变原由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②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改造和提升加工制造业;③优化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④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也要给予较大的支持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阅 读
深圳转型提升的方向有哪些?这些方向为什么能整体提升当地经济?
【思考题】
问题:深圳转型提升的方向有哪些?这些方向为什么能整体提升当地经济?
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包括生物工程、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发展总部经济。
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对当地经济整体提升作用明显。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
区域内部差异
人地关系
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
区域集聚效应增强
增强
差异小、协同发展
人地协调发展
智能、信息、网络、创意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增强
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活动:根据各类经济指标判断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
1.读教材P18表格,判断A、B、C、D四个地区分别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A地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C、D三个地区均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判断理由: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发展阶段越高级。
地区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 30633 0.4 30.5 69.1 126634
B 13541 15.0 40.1 44.9 37956
C 89705 4.0 42.4 53.6 80932
D 3444 7.3 45.9 46.8 50765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2.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你的家乡目前的产业结构处在哪一个阶段?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1)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人口也逐渐由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三产业逐渐超载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2)略。
工业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
活动:根据各类经济指标判断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 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 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对外联系
对外开放
区域内部差异
人地关系
知识回顾: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
缺乏高水平中心城市
出现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内部集聚作用加强
区域集聚效应减弱
区域集聚效应增强
增强
减弱
提高
较低
小,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区域内部差异增大
区域集聚效应减弱
差异小、协同发展
人地关系不协调
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枯竭
人地协调发展
对环境影响小
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化起步(劳动、资源密集型)
产业萎缩、产业层次偏低、人口减少
智能、信息、网络、创意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交通运输线稀疏
加快
增强
减弱
较低
加速发展
经济增长缓慢
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秦汉时期属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是( )
A.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基本协调 D.生态破坏比较普遍
下面为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服务业和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的曲线是( )
A.a、b   B.b、c C.a、c   D.b、a
4.从各产业劳动力的比例情况看,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C
A
B
读大庆油田石油产量增长示意图,回答5~6题。
5.1976年,大庆油田的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下列各说法中,在该阶段最可能存在的是( )
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
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
C.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6.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后,大庆油田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为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大庆正在进行二次创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 B.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
C.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 D.将老城区人口外迁,减轻城市压力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