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湘教版选必二 1·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Regional connections and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山海情》,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新课导入
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 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自然条件恶劣, 人们吃水靠汇集雨水或者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拉水解决,饮水安全难以保证, 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区域认知
读图和资料一,说出固原“苦贫甲于天下”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
资料一:固原地处黄土高原,年平均降水量约300毫米,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距离黄河较远,风沙严重,森林覆盖率3.54%,矿产资源贫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30‰,到1994年末,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6人,超过本地区临界值的4倍以上。199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896元。
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短缺。
分析这些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资料一:固原地处黄土高原,年平均降水量约300毫米,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距离黄河较远,风沙严重,森林覆盖率3.54%,矿产资源贫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30‰,到1994年末,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6人,超过本地区临界值的4倍以上。199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896元。
1.区域联系方式: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核心总结
1954年—1982年间, 西海固人均耕地从12.88亩减少到6.05亩, 人均有粮从407公斤减少到158.6公斤。为了谋求生存, 人们继续大量垦殖土地, 直至25度以上不适合耕种的山坡地也被大量开垦。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55万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82.8%, 大量耕地沦为侵蚀性黑垆土 (绵黄土) 。由于乱砍乱伐, 到1982年,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森林覆盖面积降至1.4%, 大面积的超载放牧, 使天然草原严重沙化, 为了做饭、取暖, 当地居民甚至铲草皮、挖树根, 采集一切可燃之物。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西海固始终演化着
“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
恶性循环的“PPE怪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超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
从大山走向平川,“吊庄”移民的目的地选择在了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上。
安家闽宁
读图和资料二,对比固原与闽宁的区域差异,
分析谢兴昌为什么选择安家闽宁?
资料二:1997年4月,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实施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闽宁。
闽宁位于宁夏平原,有得天独厚的黄灌之利。离包兰铁路近,目前尚有26.7万公项荒地待开发。加之荒地邻近自流水和扬水的骨干工程设施,有引黄扬黄的水源保证,可以开发为新的绿洲。贺兰山脉阻断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和腾格里的沙暴。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日前6.6万多人。
离黄河近,灌溉条件好;位于宁夏平原,地形、土壤适宜耕种;积温高,热量条件较好;距离银川近,交通发达,便于移民进城务工;人口密度较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大,有容纳外来人口的能力。
1.区域联系方式: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核心总结
2.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核心总结
山海携手,梦圆小康
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昔日干沙滩如何变成今日的金沙滩?
闽宁
山海携手,梦圆小康
根据福建和宁夏的区域差异,列举两地区域关联的的流动要素。
福建
宁夏
劳务输出
利用资金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资金与技术
对比固原与闽宁的区域差异,
读图和资料二,又
分析谢兴昌为什么选择安家闽宁?
资料二:1997年4月,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实施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闽宁。
闽宁位于宁夏平原,有得天独厚的黄灌之利。离包兰铁路近,目前尚有26.7万公顷荒地待开发。加之荒地邻近自流水和扬水的骨干工程设施,有引黄扬黄的水源保证,可以开发为新的绿洲。贺兰山脉阻断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和腾格里的沙暴。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目前6.6万多人。
自主探究
援宁专家教闽宁人种双孢菇
福建企业接收吸纳来自宁夏的女工
对点训练
2021年,易地搬迁扶贫剧《山海情》火了。“山”是宁夏西海固贫困山区,“海”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 000多千米对口帮扶情。
从产业结构角度,说明宁夏、福建在合作中如何实现“双赢”。
宁夏:承接福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福建: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福建为宁夏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技术指导;提供产业扶持;提供教育、医疗帮助等。
区域发展——因地制宜
(2020·浙江7月选考)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据此完成4、5题。
4.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州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州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州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真题溯源
A
C
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自主探究
(2)社会: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3)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闽宁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
核心总结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能源、原材料、
特色产品、廉价劳动力
人才、技术、资金、
产业(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二、区域协调发展
1. 原因(背景):
2. 意义: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的基本国情: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推动陆海内外联动,加强东西双向互济,提升区域的互联互通和整体开放水平。
(2)比较我国四大板块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东北地区:
优势条件:
重化工业发达(能源丰富)
限制性因素: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人口外流)。
方向:
新一轮振兴
东部地区:
优势条件:
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限制性因素:
矿产资源、能源缺乏
方向:
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西部地区:
优势条件
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如矿产、 油气、水能、土地等)
限制性因素:
工农业基础薄弱;
基础设施落后;
人才、资金、技术匮乏;
生态环境脆弱
方向: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中部地区:
优势条件:
承东启西,人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
限制性因素
城镇化率偏低,产业层次较低(技术落后)
方向
推动中部崛起
结合必修2,4-2复习
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建设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国家战略之二——长江经济带
一轴——长江黄金水道+上海+武汉+重庆→沿江绿色发展轴
两翼——沪蓉和沪瑞两大通道
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多点——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
一轴——沿江绿色发展轴
建设重点: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协调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
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沿江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
国家战略之三——“一带一路”倡议
建设重点:
明确不同区域对接“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统筹布局安排,促进重点区域内外开放并良性互动,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