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达标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15: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达标练习
第一部分(1~3题)
1.(河北名师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郦道元《三峡》中“ , ”两句,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的高度评价,《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边塞的景象。
【丙】李白游历之处,便有佳作,然而面对天下名楼,却不敢写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
(3)读完上面【丙】段的语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崔颢的诗作《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他的代表作。
B.《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报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图书馆承办的“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戏曲动漫进校园音乐教师培训”在河南郑州举行。
该活动是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特色资源项目“中国戏曲经典动漫——河南篇”推广活动的内容之一,为期3天,来自河南省的200名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师集中受训。活动邀请到了中国戏曲学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等院校、剧团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培训内容涵盖中国戏曲史研究、豫剧剧目赏析、戏曲动漫教学等。
材料二:“戏曲进校园”活动之前某中学学生对戏曲喜爱与支持率调查情况统计表
剧种 了解(%) 经常看(%) 能表演(%)
豫剧 89 3 1
京剧 93 4 1
黄梅戏 85 1 1
越剧 66 1 0
材料三:“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某校开展一年多以来,八年级(2)班的李阳同学主动加入戏剧社团,课余时间向剧团的老师学习,不仅掌握了豫剧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演唱一些传统曲目。另外,李阳同学的课堂学习越来越好,期中考试成绩已经进入年级优异行列。
(1)请给材料一的新闻拟写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2)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第二部分(4~16题)
一、(2022河北新考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4.这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共同之处,其中,《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细致描写 、 、 、 四种景物,展现了西湖的明媚春光。
5.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白居易,都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早春,但从尾联来看,表现手法有明显差异,请你结合诗意分析《钱塘湖春行》的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年二十有五,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召,由武林下“江山船”,过富春山,登子陵①钓台。台在山腰,一峰突起,离水十余丈。岂汉时之水竟与峰齐耶 月夜泊界口②,有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景宛然。黄山仅见其脚,惜未一瞻面目。
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弹丸小邑,民情淳朴。近城有石镜山,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俗传能照前生。黄巢至此,照为猿猴形,纵火焚之,故不复现。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注】①子陵:东汉隐士严光。②界口:地名。
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惜未一瞻面目( )
(2)弹丸小邑( )
(3)至山腰( )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以我酌油知之
C.睨之久而不去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用“/”给文中加线句断句。(限两处)
由 山 弯 中 曲 折 一 里 许 悬 崖 急 湍 湿 翠 欲 滴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汉时之水竟与峰齐耶
(2)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
10.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作者在描绘其特点时,运用了不同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与子由
苏 轼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憔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①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 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选自《苏轼文集》)
【乙】东坡食汤饼②
陆 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③南迁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⑤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
【注】①肯綮(kěn 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②汤饼:面条。③黄门公:苏轼弟苏辙。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恶:同“粗”。
1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着重号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然犹日杀一羊 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1)
点薄盐炙微憔食之 字源推测法:(小篆),从肉,从火 (2)
鬻汤饼 参考成语法:卖儿鬻女 (3)
尔尚欲咀嚼耶 查阅词典法:①尊崇;②高出;③尚且;④还 (4) (填序号)
12. 参照示例,结合加着重号词赏析下面句子。
示例: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用在此处带有戏谑的意味,戏言若以后流行吃羊脊骨,恐怕会与狗争食了。一个“矣”字,足见苏轼面对困境的旷达乐观。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
13.有人说从一个人如何吃饭,就能大致看出他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上面两篇选文,就此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阅读下面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摘录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
14.斯诺所说的“这场惊险好戏”指的是什么 发动者是谁
15.“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是什么 其结果怎样
16.“这场惊险好戏”发生后,中共派谁去谈判 其最终结果在当时有何意义
第三部分(17题)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的清风拂着纤枝蔓腰的杨柳,夏日的鸣蝉唱着了无止境的音符,秋天的枫叶跳着承接夏日的舞蹈,冬日的枯树迎着凛冽飘忽的寒风。
请以《 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抓住四季的特点,景物描写细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600字左右。
1.(1)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黄鹤楼
2.D 解析:D项,“孟浩然”应改为“欧阳修”。
3.(1)(示例)河南“戏曲动漫进校园”集训200名音乐教师 ①大多数中学生对戏剧有所了解,经常看和能表演的人却非常少。②中学生对京剧了解的占比最多。其次是豫剧,对越剧了解的学生占比最少。
(2)(示例)“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戏曲的了解与喜爱,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
4.莺 燕 花 草
5.《钱塘湖春行》的尾联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明媚风光的由衷喜爱之情。
6.(1)看,观赏 (2)城、乡 (3)到
7.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这个道理;C项,代词,指陈尧咨;D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
9.(1)难道在汉代的时候,水面已经与山峰一样高了吗
(2)亭子左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就像一扇青色的屏风,光润细腻,可以照出人影。
10.《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山高而奇,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山人格化,写其争着向高处伸展的特色。本文作者重点表现山之高,运用直接描写,通过描述山与水之间的垂直距离突出山高的特点。
【参考译文】
我二十五岁那年,接受徽州绩溪克明府的召见,从武林坐“江山船”,经过富春山,登上了子陵钓台。钓台在山腰上,一峰突起,和水面相离十多丈。难道在汉代的时候,水面已经与山峰一样高了吗 有月亮的晚上停泊在界口,有巡检的人在那里把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里的景色就像诗句中说的一样。我只看到了黄山的山脚,可惜没有看到它的真正面目。
绩溪县城坐落在群山之中,弹丸一般小的城,民风很淳朴。县城附近有一座石镜山,沿着曲折的山道向前走一里多,就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流水,山中林木湿润,青翠欲滴。继续向高处走,直至山腰,有一座方形石亭,石亭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亭子左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就像一扇青色的屏风,光润细腻,可以照出人影,传说人站在石屏前,可以照出自己前世的模样。(当年)黄巢路过此地,在石屏前一照,竟然照出猿猴的模样,(黄巢一气之下就)放火烧了石屏,因而石屏再也无法照出人前世的模样了。
11.(1)每天,一天天 (2)烤(肉) (3)卖 (4)④
12.“徐”是“慢慢”的意思,体现了苏轼说话时舒缓悠闲的语气。苏辙“置箸而叹”,苏轼缓缓戏言“尔尚欲咀嚼耶”,诙谐可爱,可见其随遇而安,洒脱豁达。
13.《与子由》一文中苏轼被贬惠州,生活艰苦,但他在详细描述羊脊骨的吃法以及自己的欣喜之情后,戏问“没齿而不得骨”的子由“岂复知此味乎”。虽满纸谐语戏言,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极富生活情趣的心灵。在陆游笔下,同在被贬途中,面对难以下咽的面条,苏辙“置箸而叹”,苏轼却已痛痛快快吃完。可见饱经忧患的苏东坡,早已不为外物所扰,随遇而安,旷达洒脱。
【参考译文】
【甲】惠州这个地方,街市萧条冷清,然而每天还是能杀一只羊,不敢和为官者争买,时常叮嘱屠户留下羊脊骨让我买。骨头之间也是有些许肉的,要煮到可食的程度后趁热滤干捞出,然后在酒里腌渍,加点盐烤到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吃。我剔了一天的骨头,在筋骨结合之处剔得一点点肉,就特别开心,像吃蟹钳一般。大概隔几天就这样吃一回,感觉很是滋补。子由你天天吃的肉都很肥厚,牙齿全咬进去,都咬不到骨头,哪里会品尝得到我这种美味呢 我开玩笑地写给你这封信,虽是玩笑,你实际上可操作一番。不过,假如这个方法真的流行了,那狗就要不开心了。
【乙】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 ”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14.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
15.动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6.中共派周恩来去谈判。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