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21:1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3.透过事件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留学阅历及其救国梦不断探索与变更的过程。
2.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对他真挚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生字词+整体感知)
字词清单
挟(xié) 樱(yīnɡ)花 绯(fēi)红 宛如 掌故 落第
畸(jī)形 不逊(x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呜呼
凄(qī)然 教诲(huì) 烂漫 发髻(jì) 驿(yì)站 芦荟(huì)
芋(yù)梗(ɡěnɡ)汤 解剖(pōu) 瞥(piē)见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 抑扬顿挫(cuò) 正人君子 深恶(wù)痛疾
多音字
落:落(luò)第 恶:深恶(wù)痛绝 宿:(sù)宿舍
丢三落(là)四 恶(ě)心 一宿(xiǔ)
落(lào)枕 疾恶(è)如仇 星宿(xiù)
血: (xuè)血管 咽:下咽(yàn) 扒:(pá)扒手
(xiě)血淋淋 (yān)咽喉 (bā)扒皮
呜咽(yè)
形近字
畸(jī)畸形 绯(fēi)绯红 驿(yì)驿站
绮(qǐ)绮丽 诽(fěi)诽谤 译(yì)翻译
崎(qí)崎岖 徘(pái)徘徊 绎(yì)演绎
言之凿凿来教huì(诲),乌云遮日天阴huì(晦),心里懊恼真后huǐ(悔)。
词语释义
绯红:鲜红。
标致:漂亮,形容人容貌出色。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脑筋急转弯: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里,一只蹲在猪圈里。(猜本文的一个词语。)
答案:抑扬顿挫(谐音:一羊蹲错)
作家作品简介(学生熟悉,简单复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这10篇文章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笔下许多鲜活的人物,有他儿时的伙伴、保姆、老师……你还记得“他”是谁吗?
出示: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对了!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鲁迅认为他是一位“渊博的宿儒”,对他“很恭敬”。虽是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鲁迅的老师,鲁迅对他这般评价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会这么有感情呢?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二、创作背景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
三、整体感知
(1)速览全文,找一找: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4)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36)我离开仙台之后……
明确:3次。东京→仙台→北京(离开仙台)
(2)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3)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些事情?再读全文,试用小标题概括。
在东京:
①“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去往仙台的途中:
②途经“日暮里”、“水户”
在仙台:
③受到优待
(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⑨幻灯片(看电影)事件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事件分析)
藤野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令鲁迅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四、藤野先生——人物形象品析
1.制作人物名片
找一找作者初识藤野先生时对他的印象,完成下列人物卡片。
姓名 藤野严九郎 年龄 30 职业 解剖学教授
外貌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
声调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衣着 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
小结:运用白描的手法,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2.典型事例分析
之前我们概括的9个事件,哪几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直接相处时发生的呢?
(明确: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从这几个典型事例中,你能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吗?
请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你从哪一事件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提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或细节描写)
(1)添改讲义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关爱学生。
(2)纠正解剖图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的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3)关心解剖实习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试比较下面三句话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个词语更好?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明确:“敬重”一词更好。它充分表现了对自己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对学生的贴心,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4)了解裹脚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热情诚恳、严谨求实、无民族偏见。
思考:为什么藤野先生询问裹脚的事情,会让作者感到“很为难”?
明确:女子缠足是旧中国的陋习、国家的丑事。作者不愿与外国人提及此事,表现了他对旧中国弊病的痛恨,和对中国女子缠足的同情与救治的绝望。
3.形象小结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女人裹脚→同情不幸者;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认识了一位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藤野先生。难怪这位老师会让鲁迅如此的难忘!
五、思考探究——其他事件探析
问题预设:本文题为《藤野先生》,按理说应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事件的叙述;可是作者除了写这几件与藤野先生相处之事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事件及感受。它们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依次来看一看,这些事件都写了什么。
1.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阅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喜欢东京吗?在文中是怎样评价东京的?
明确:不喜欢。文章的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直白地表露了出来。
作者因何而失望?请阅读拓展材料,窥得一二。
材料①:时代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正面临亡国的危险。
材料②:清政府为什么派留学生去日本?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代思想家 魏源)——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来抵制侵略。
材料③:《琐记》(《藤野先生》前一篇)
南京水师学堂——“乌烟瘴气”……“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日本是同中国很两样的。”
作者在国内找寻不到救国的出路,于是他和本该肩负“留学重任”的许多留学生一样,前往东京求学。他对东京本是满怀期待的,可是东京却怎么样?——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群留学生和国内不学无术的人一样,早就忘记了出国的目的,而是赏樱花、学跳舞。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清朝留学生的丑态、庸俗腐朽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修辞点拨:所谓“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指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赏析:所谓“精通时事”,不是国家大事,而尽是些“跳舞”的无聊之事。“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不学无术,与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我”。
2.触景生情——途经“日暮里”、“水户”
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我”毅然离开此地,前往仙台的原因。在去仙台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记得很清楚,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取“日暮途穷”之意,作者由此想到内忧外患的祖国,触发忧国忧民之情;“水户”则是反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此时正身处异国他乡,敬仰其爱国精神。
第三课时
(事件分析+情感品悟)
(接第二课时)
3.受到优待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了当地职员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食宿也不用操心。但作者是如何解释在仙台受到的优待的?你怎样理解作者的心情?
“仙台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可能的确是因为当地的日本人民热情好客。但作者却以一种诙谐的口气,猜测这只是因为自己是仙台不常见的中国人。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匿名信事件
阅读24-29自然段,简述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在上年的解剖学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起因是推断出来的)
经过:干事怀疑藤野先生向“我”漏题,托辞检查“我”的讲义,并给我留下了一封写有“你改悔罢”的匿名信。
结果:“我”在藤野先生和熟识的同学的帮助下,消灭了这流言,并将匿名信退还了回去。
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段话?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反语,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5.幻灯片(看电影)事件
如果说“匿名信事件”让作者感受到了弱国屈辱的辛酸,那“幻灯片事件”则给了作者更大的震撼。这是怎么一回事?
先来了解时代背景——日俄战争。
1904年,日本、俄国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在我国领土上发动战争。清政府竟然选择中立,把国土划分出去给日俄两国做战场。日俄战争以日本获胜告终。
当时的日本国富兵强,国内青年受的是都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在影日本战胜俄国的一些影片中,常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枪毙。日本观众常常以此为乐。
你认为下面哪一幅图更适合做鲁迅经历的“幻灯片事件”的插画?(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参考:应是图①。图①更形象地将鲁迅夹在一群欢呼的日本学生中的自卑、孤独、痛苦描绘了出来,符合文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图②中的鲁迅正气凛然地离开了会堂,是想表明其“弃医从文”的倾向,但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也未能表现出鲁迅苦楚的心情。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赏析:“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呜呼,无法可想!”写出了作者内心震撼之大。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学生在轻侮中国人,而中国人自己竟然也无一例外地对同胞的不幸而幸灾乐祸、麻木不仁!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哀,可想而知。
这可谓是影响鲁迅一生的一场电影。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了吗?
拓展材料: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从那一回(幻灯片事件)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分析完这些事件之后,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这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事件及感受,真的和藤野先生没有任何关联吗?
事件 与写藤野先生的联系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前因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暗示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救国救民
在仙台受到优待 正面陪衬藤野先生的热心
匿名信事件 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幻灯片事件 是作者决心弃医从文、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明确: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其实更能突出藤野先生高贵品质,以及他带给我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写这些事件并不偏离主题。因为全文就是以两条线索贯穿始终的——一条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另一条是什么?
点明: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六、情感研析
作者对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评价与情感?
感激、敬意、怀念
他是如何纪念自己的这位老师的?
①把先生的照相挂在书桌上方;②装订收藏先生改正的讲义;③多写文章,将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尾句赏析: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结尾句表明了作者以笔作武器,与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光明前途而奋斗的决心。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爱国主义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总结全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七、文章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有时间可以播放藤野先生的后续视频)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