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重点)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本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品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三、字词解读
1.生字注音
寝(qǐn)、藻荇(zǎo xìng)
四、初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五、疏通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共同,一起。
院子里。
翻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五、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翻译: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五、疏通文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一词多义
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六,重点字词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
3.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古今异义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大概是表推测;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七、课文分段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八,问题归纳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八,问题归纳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八,问题归纳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提示: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八,问题归纳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问题归纳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八,问题归纳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
①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妙境界。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八、问题归纳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无一字写月,却处处写月,被世人称为写月的传神之笔。
③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出月光澄澈透明的静谧之美,“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雅趣。
八,问题归纳
7.“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①“闲人”指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②“闲人”指夜游心境,悠游自如,具有赏月的闲情雅致。既含有自嘲又有自慰之意,表现出达观的生活态度。
八,问题归纳
8. 说说本文最后一段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作用:
① 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 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的慨叹。
八,问题归纳
9.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文中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一:“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示例二:“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示例三:“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示例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八、问题归纳
10.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九、课文主题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艺术特色
本文清新质朴,意蕴丰厚。
1. 紧扣文眼“闲”字。文章紧扣一个“闲”字,写与友人赏月,描述细节无不突出“闲”字。结尾的“闲人”更是点睛之笔。
2. 写景抒情,理寓其中。生动形象的写景,巧妙而恰当地揭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鄙弃世俗,在清寂中追求心灵宁静的闲适境界。
十一、课堂练习
1.全文的主旨句: 。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了(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 。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入户
十一、课堂练习
5.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 。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
7.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十一、课堂练习
8.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 。
9.作者夜游的原因: 。
10.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 。
11.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激透明的词语: 。
12.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十一、课堂练习
12.文中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13.文中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情的语句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二、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选做题:课下搜集描写月夜的诗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