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07: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古人云:“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有“美人湖”之别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吴 均
解 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给予
书信,
一种文体
题意:作者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作品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他通史学,擅诗文,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
本文是他辞官归隐后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富春江上的美丽景色。
富春江是浙江中部的河流,全长110公里,流贯浙江省桐庐、富阳两县区,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曾有“小三峡”之称。
背景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烧了他的书稿,罢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所以有归隐之情(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游览富春江后,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信的一部分)
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 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探究语言特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体介绍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
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被称为南北朝的“骈文双璧”。
疏通文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形作动
消散、散尽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的
疏通文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动作名,
飞奔的马
全、都
胜过、超过

疏通文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猿持续地啼叫着。
名作动
向上
凭借
争着
形作动
往高处(伸展)
往远处(伸展)
停止
疏通文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会平息名利之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记返回。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名作状
在上面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章层次
1.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试说明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起
分写


奇山
抒怀
分析文本
2、作者笔下的水“异”在哪里?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水的特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
正面
侧面
比喻
夸张
水静处:
清澈透明
水急处:
湍急汹涌
动静结合
分析文本
3.作者眼中的山“奇”在哪里?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山的特点。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从视觉的角度,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连绵陡峭。
从听觉的角度,以声衬静,通过水、鸟、蝉、猿发出的声音衬托出山之幽静。
从视觉的角度,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的林茂荫浓、光影摇曳的奇幻景象。
分析文本
3.作者眼中的山“奇”在哪里?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山的特点。
“奇山”:
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势)
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山声)
山林树影斑驳、光影多变。(山色)
分析文本
4.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P59 思考探究一
水静处,清澈透明;水急处,湍急汹涌。
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
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分析文本
5.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P59 思考探究二
感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理解:①作者自述心志,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②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文章用诗意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对名利的鄙弃,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