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他,被评论为“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政治哲学,烹饪、医药、水利,无一不精,无一不卓。
他,是唯一一位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三词客”之一。
苏轼(1037-1101):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一起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
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 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记 承 天 寺 夜游
析题
/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
“承天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教委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承天寺,始建于 唐朝,北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寺。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已成为黄冈市重要的文化名胜和旅游景点之一。
“夜游”:标题中的关键词,点名了事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及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情境设置
进入初二,在繁忙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与身边的美好,我们渴望一片宁静之地,让心灵得以栖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正是一幅月夜漫步、对话心灵的绝美画卷。
我们将深度学习此名篇,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引领同学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进行一场心灵的自我探索与对话。
任务一:读·“夜游”之事
任务二:赏·“夜游”之景
任务三:悟·“夜游”之情
任务四:拓 · 人 生 之 理
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
读·“夜游”之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式特征:自然成文,涉笔成趣,多用散句,从四言到十言,偶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活动一:读准字音、节奏,感知句式特征
提示:“念、盖、但”读出拖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活动二:读清事件要素,概述文章内容。
(时间)
(起因)
(地点、人物)
(经过)
(结果)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活动三:读出不同层次,感知结构之灵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两层:
叙事
抒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三层:
记叙
抒情
描写
活动三:读出不同层次,感知结构之灵活。
活动三:读出不同层次,感知结构之灵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四层:
起
转
承
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要,打算。
门
睡觉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院子里
活动四:读懂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字词。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任务二
赏·“夜游”之景
活动一:找一找,读一读,在这样一个夜晚,作者约上了自己的好友,在庭院中散步时,他们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二:品一品,议一议: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描写月色的千古名句。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写“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并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语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二:“空明”“交横”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清澈,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疏影摇曳的月下美景图。
示例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既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又写出作者虚幻地以为是水草,而后发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实际是竹柏之影。二者虚实相生,营造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小结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 特征 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
影也。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新奇的比喻
有表现力的词语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相结合
任务三
悟·“夜游”之情
活动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妙的景色之后,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呢?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分析,并梳理作者情感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欣喜之情
孤独、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感慨万千
从容、闲适、沉醉
心情
起行
为乐者念无与
亦未寝怀民
于中庭相与步
闲人
孤独
惊喜
情感复杂
事件
欣然
闲适
①
②
九百多年前,那个平凡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一次看似平凡的夜游,却激起了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也悟出了一个不凡的道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用了一个关键词形容他和怀民——闲人。
为何称“闲人”呢?我们先看几则资料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链接(一):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从政40年被贬30年,当过官耕过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被贬黄州期间,他除了写下《记承天寺夜游》,还创作了《赤壁赋》、《西江月》、《定风波》等千古名篇。著名作家林语堂评价他:“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资料链接(二):苏轼的坎坷人生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 苏东坡。”
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朋友。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
资料链接(三):认识张怀民
活动二: 请结合以上链接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闲人”一词有何含义?蕴含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1)”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夜游时的心境,即有闲情雅致、能够欣赏月夜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身为闲官,清闲无比,郁郁不得志。
“闲人”是迫不得已的清闲,蕴含着贬谪的悲凉;
“闲人”是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以“闲”自嘲;
“闲人”包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2)“闲人”蕴含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明净。
任务四
拓·人生之理
活动一:学完《记承天寺夜游》,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示例(1):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逆境,要用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示例(2):亲近自然,发现美。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快节奏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要善于亲近自然,观察和发现,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
子瞻兄
……
怀民
老弟啊……
活动二:面对如此皎洁的月光,两位贬居的友人月下漫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提示:可增补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神态等描写。
王水照 崔铭《苏轼传》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康震讲苏东坡》
(1)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今义:人家,住户)
念无与为乐者(今义:想念)
盖竹柏影也(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义:耳朵。)
古义:门
古义:考虑,想到
古义:大概是
古义:只是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当堂检测:文言知识梳理与积累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
散步
连词,和,跟,同
动词,相伴,一起
与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
(3)一词多义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解衣欲睡
倒装句: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a.相与步于中庭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的尾声,让我们共同编织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将这份来自千年前的月夜静谧,化作心灵深处的一抹永恒光辉。我们不仅是在学习一篇古文,更是在与苏轼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感受他在人生低谷时那份不屈不挠、豁达乐视的洒脱。
愿每位同学都能带着这份来自古代的智慧与美,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探索、绽放,最终成为自己生命中最绚烂的那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