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明月皎皎,情愫万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思念的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恬淡的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孤独的月;“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悲伤的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辽远的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空阔的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的那轮明月,去感受他丰盈独特的内心世界。
课堂导入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地点
时间
点明事件
记 承天寺 夜 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记录自己夜晚在承天寺游玩的经历。
题目解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者介绍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乌台诗案)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xìng
suì
qǐn
wú
语言风格: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兼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诵读课文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诵读课文
打算
门
高兴的样子
到,到达
于是,就
也
睡觉
在
像,好像
我,我们
(1)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字词清单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1、《记》这篇文章体裁是—记叙文。请你画出记叙的要素:
探究文本
文章层次
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议论、抒情: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
庭下如……竹柏影也。
何夜……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文本
3.赏析庭中月色,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光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横”通过写“藻荇”从侧面写月光皎洁。
该句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月光皎洁、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的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探究文本
4.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①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闲情雅致,夜游时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
表现出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联系实际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陶弘景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渴求寄托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山水,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轼与友人欣赏月夜美景,微妙复杂的心境交错其中,即使身遭贬谪,依旧闲适乐观,显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这两位文豪告诉我们,人生失意时不要沉沦,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低谷,在山川大河、日月星辰中寻找平静,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xiǎo) 沉鳞(lín) 夕日欲颓(tuī)
B.石壁(bì) 猿鸟(yuán) 与其奇者(yǔ)
C.欣然(xīn) 相与(yǔ) 五色交辉(huī)
D.积水(jī) 竹柏(bǎi) 解衣欲睡(jiè)
2.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C
C
随堂检测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