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24《愚公移山》同步探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24《愚公移山》同步探究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知识。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3.深入文本,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2.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3.积累古诗文名句,涵养语文素养 1.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2.深入文本,理解结尾作用,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情景导入】
在想象一下,在一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两座巨峰如屏障般矗立,挡住了愚公一家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面对这看似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愚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移山!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自然的挑战,更是对信念与毅力的极致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的故事,感受那份超越常人、持之以恒的坚韧与执着。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作品简介】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文题解说】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说了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移山的故事,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达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读准断句,分角色朗读
1.明确文本断句内容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教师示范诵读文本
3.学生分角色诵读文本
诵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二)课文内容整体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近)九十,面(面对)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绕远)也,聚室而谋(谋划)曰:“吾与汝毕(尽)力平险(其妻献疑(提出疑问)曰:“以(凭)君之力,曾(连……都)不能损(削减)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且焉(况且哪里)置土石 ”杂(纷纷)曰:“投诸(之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何愁)而不平?”河曲智叟亡(同“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代愚公)不已(停止)也, 告之(这件事)于帝。帝感其(他的)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习活动二: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一)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学习活动三:明确文本人物形象
(一)有人说愚公“不愚”,也有人说愚公“很愚”,谈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本文的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1)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
(2)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移山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二)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习活动四:各抒己见表看法
(一)愚公精神看似“愚笨”,但其实蕴含着伟大的智慧结晶,请你结合自己的了解,分析一下当代弘扬愚公精神的实例,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
在当代社会,愚公精神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开山辟路,而是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它代表着坚持不懈、勇于挑战、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无数“当代愚公”的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比如,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中医药研究领域,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挑战,从未放弃对青蒿素抗疟疾疗效的探索。
最终,她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教授的事迹,正是当代愚公精神的真实写照,她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课堂小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是“面山而居”,这座山的名字叫中考,我希望大家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乐观地面对,取得优秀的成绩。记住:世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B.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心愿,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强调移山艰难,衬托了愚公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不受众人的拥护,也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A.有误。因为河曲智叟没有看到子孙后代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题干中“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表述有误。
B.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题干中“宣传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表述有误。
D.有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写小孩子都去帮忙,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很受众人的拥护。题干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不受众人的拥护”表述有误。故选C。
2.下列对语句修辞的赏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用了反语。一方面揭示其荒谬,“弱国 与“低能 并无必然联系,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认识。另一方面,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满腔的义愤。
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用了设问。一问一答,赞美了松树同样遭受了严寒的考验,只是它本性坚贞不屈,所以傲然屹立风霜之中。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用了借代。用“簪缨”代指南宋统治阶级,一个“散”字,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敌、苟且偷生的心理。
D.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了夸张。“七百、万仞”这两个数词,不是实指,是概数,极言其高,突出愚公移山之难,衬托他有决心有毅力。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句子。
B.不是设问,这不是自问自答,第一句是反问:松柏难道没有遭受寒冷吗?选项“用了设问。一问一答”表述不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3.【答案】C
【详解】C.本文结尾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改造大自然的雄伟气魄。故选C。
课后作业
必做内容:
1.完成《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
2.整理学习笔记本(积累字词,梳理文本内容)
选做内容:
1.请你就《愚公移山》的寓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个人感悟。
01
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4
课堂测试
05
课后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