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3《孟子》三章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23《孟子》三章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55: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气势雄伟。
【答案】D
【详解】D.“抒情散文”错误,应是“说理散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故选D。
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
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
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主要讲了担当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问题,而非治理国家;“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表述有误;
故选A。
3.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故选C项。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拂: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答案】4.(1)选拔、任用 (2)同“弼”辅佐 5.(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2)“行拂乱其所为”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同“弼”,辅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能,才干。
(2)恒,常常;过,犯错误。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就意味着国家在内部治理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容易陷入混乱和无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在外部没有强大的敌人和忧患,国家就容易陷入安逸和懈怠。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被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 戒:告诫
B.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C.人恒过 过:犯错误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面山而居
B.居天下之广居 不闻天子之诏
C.舜发于畎亩之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劳其筋骨 其人舍然大喜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B.所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容忍(他的)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C.(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容忍(他的)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D.所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0.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长于议论。甲文探讨“何谓大丈夫”;乙文论述如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两篇文章在对比中展开论述。甲文以张仪等人与真正的大丈夫对比;乙文以尧、傅说等人与法家拂士形成对比。
C.两篇文章善用排比。甲文三个“天下之”指出了“仁”“礼”“义”的内涵;乙文连用六个事例强调了身处逆境也可以成就大事。
D.两篇文章皆有传诵的名言警句。甲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7.A 8.B 9.A 10.B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必敬必戒”句意: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戒”意为“谨慎”,而非“告诫”。
故选A。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顺接/连词,表修饰;
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于:介词,从,在/动词,到;
D.其: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所以:来,用来。动:使动用法,使……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韧。曾:同“增”,增加。应翻译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故选A。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有误。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中理解的是舜、傅说等人的事例,而非“尧、傅说等人”。这些例子强调了身处逆境也可以成就大事,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法家拂士”是指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这句话阐述的是国家灭亡的道理,舜、傅说等人的事例和法家拂士两者没有形成对比。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气势雄伟。
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
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
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
3.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拂: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 戒:告诫
B.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C.人恒过 过:犯错误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面山而居
B.居天下之广居 不闻天子之诏
C.舜发于畎亩之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劳其筋骨 其人舍然大喜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B.所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容忍(他的)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C.(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容忍(他的)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D.所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0.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长于议论。甲文探讨“何谓大丈夫”;乙文论述如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两篇文章在对比中展开论述。甲文以张仪等人与真正的大丈夫对比;乙文以尧、傅说等人与法家拂士形成对比。
C.两篇文章善用排比。甲文三个“天下之”指出了“仁”“礼”“义”的内涵;乙文连用六个事例强调了身处逆境也可以成就大事。
D.两篇文章皆有传诵的名言警句。甲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