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4《愚公移山》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24《愚公移山》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56:37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穷匮(kuì) 万仞(rèn) 箕畚(jī)
B.冀州(jì) 豫南(yù) 荷担(hè)
C.魁父(kuí) 孀妻(shuāng) 亡以应(wú)
D.陇断(lǒng) 始龀(chèn) 一厝朔东(xī)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D.一厝朔东(xī)——cuò;
故选D。
2.下列对《愚公移山》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脱离现实,使故事真实性与感染力大打折扣。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的理解与分析。
C.《愚公移山》以神话作结,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此项“脱离现实,使故事真实性与感染力大打折扣”说法有误;
故选C。
3.下列对《愚公移山》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具有讽刺的效果。
B.智叟“笑而止之”是因为担心愚公,这里运用对比、烘托,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C.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智叟“笑而止之”是轻视、嘲笑愚公,并非担心愚公。
故选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余以愚触罪,谪①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④,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⑤,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⑥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谪:古代官吏因罪贬谪流放。②家:居住。③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④邦无道则愚:意为宁武子乃装愚,并非真愚。⑤终日不违如愚:意为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像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并不愚。⑥有道:政治清明的时代。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解释加点词
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指出通假】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1)
古今异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推断 (2)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 【课内迁移】任意东西 (3)
一词多义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 【查阅字典】①邪恶。②错误。③避开。④违抗,违背。 (4) (填序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6.【甲】文结尾段写到“帝感其诚”,请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天帝”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
7.【甲】文作者称移山的老人为“愚公”,【乙】文作者更改溪名为“愚溪”,二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及【助读链接】简要分析。
【助读链接】
唐顺宗永贞元年,乙文作者柳宗元参与“永贞变革”,革除弊政,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豪门贵族镇压,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写下此文。
【答案】4. 同“慧”,聪明 草木 向东 违背、违抗 5.(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我因愚昧而犯了罪,被贬官流放到潇水。 6.示例一:这个愚公都将近90岁了,还这么执着地要把山移走,真是令人感动,我要让夸娥氏的儿子将山移走。
示例二:愚公年且九十,立志移山,其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连操蛇之神都惧怕了,实在令我感动,我要命夸娥氏助他一臂之力! 7.甲文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愚公与智叟加以颠倒,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公”是尊称,相当于“老人家”,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乙文作者更改溪名为“愚溪”,是以愚自嘲/以愚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根据“指出通假”的方法,可知加点字应该是通假字:惠,同“慧”,聪明。句意:你太不聪明了。
(2)联系上下文推断:愚公移山任务非常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极其高大,因此河曲智叟嘲笑愚公,认为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意思是: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毛:草木。
(3)联系课文解释:“任意东西”的意思是:任意向东向西。东西:向东向西。据此可知“东流入于潇水”的“东”理解为“向东”。“东流入于潇水”句意:向东流进潇水。
(4)句意: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违背事理。根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④,违:违抗,违背。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心,思想;固,顽固;彻,改变。
(2)重点词:以,因为;触,触犯;谪,贬官。
6.本题考查心理描写。
根据选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展开联想,从“感动”“决定”方面来想象,符合人物心理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听到操蛇之神的报告,我内心非常震撼。这位愚公的坚持和毅力,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我决定帮助他,于是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让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我希望通过这个行动,鼓励更多的人,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公”与“智叟”名字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根据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认为子孙繁衍无穷无尽,坚持挖山定能够移走大山;可见愚公是的“愚”大智若愚,是志向远大、目光长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根据【助读链接】可知,乙文《愚溪诗序》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的作品。“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字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第二段“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可知,作者借秀美的景致无人欣赏来写自己无人赏识,将这条溪改名为“愚溪”,用“愚”来自嘲,表现作者被统治者排挤、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和激愤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向东流进潇水。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字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意虎之食人 虽我之死
D.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且焉置土石
9.下面对《愚公移山》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表明愚公决定移山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更加便利。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年男子,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
11.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12.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是《愚公移山》的一大亮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B 9.B 10.(1)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 11.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12.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接着写运土石的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路程遥远,耗时长,这些是事物的表象,显示了愚公之“愚”。智叟阻止移山,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见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是“大智若愚”的。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于是/于是;
B.诚心/真正,确实;
C.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D.放置/放置;
故选B。
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结合甲文第三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没有认为自己能够马上把山移走,而是看到子孙无穷匮、山不加增,所以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愚公考虑的是后来人、是子孙不再受山的阻隔之苦,所以,“表明愚公决定移山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更加便利”有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叩:凿,敲。垦:挖。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于:到。尾:边。
(2)熟:仔细。视:看。至:甚至。以:用。首:头。抵触:碰触。
11.本题考查启示。
结合甲文可知,愚公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面对人少、工具简陋、年迈、路程远等困难,面对智叟的嘲笑,都没有放弃最开始移山的目标,他虽年老,却志向远大,目标远大,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结合乙文可知,两个小孩面对老虎,神态自若,丝毫不惧,因此老虎也那他们没有办法,反而自行退去。老虎可以理解为困难,面对困难如同两小儿一般,不畏惧、镇定从容,那么困难也一定能渡过。
从愚公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二小儿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可知,他们都面对了巨大的困难,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定的自信、镇定自若和勇敢无畏的品格,都渡过了难关,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难时,也要学习他们的这些品质,面对困难从容镇定,不畏惧,用坚韧不拔、顽强的毅力去与之战斗,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灾难。
1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是通过情节的逐步展开而逐渐丰满的。
文章开头,愚公被描绘成一个看似“愚蠢”的老人,因为他决定以全家之力去移动两座巨大的山。这种行为在一般人看来是“愚蠢”的,因为移山的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
在移山的过程中,结合第二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可知,愚公遇到了工具简陋、人力少、年迈、路程遥远等困难,进一步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大,显示了愚公的“蠢”。
面对智叟的嘲笑“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的回答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不仅令智叟哑口无言,更令人一下感受到了愚公的智慧,原来愚公不是一味蛮干,不是真的愚蠢,他不仅看到了自己遇到的、智叟所说的困难,更看到了更长远的地方,看到了山不会增加、子孙无穷匮的本质,其见解之深、目光之长远,让人深切感受到愚公的智慧,他是“大智若愚”的人。其形象也正是在这些情节的展开、推进中,逐渐塑造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穷匮(kuì) 万仞(rèn) 箕畚(jī)
B.冀州(jì) 豫南(yù) 荷担(hè)
C.魁父(kuí) 孀妻(shuāng) 亡以应(wú)
D.陇断(lǒng) 始龀(chèn) 一厝朔东(xī)
2.下列对《愚公移山》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脱离现实,使故事真实性与感染力大打折扣。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3.下列对《愚公移山》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具有讽刺的效果。
B.智叟“笑而止之”是因为担心愚公,这里运用对比、烘托,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C.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后世将愚公作为矢志不渝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余以愚触罪,谪①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yín)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④,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⑤,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⑥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有删改)
【注释】①谪:古代官吏因罪贬谪流放。②家:居住。③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④邦无道则愚:意为宁武子乃装愚,并非真愚。⑤终日不违如愚:意为颜回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看法,好像很愚笨。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并不愚。⑥有道:政治清明的时代。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解释加点词
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指出通假】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1)
古今异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推断 (2)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 【课内迁移】任意东西 (3)
一词多义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 【查阅字典】①邪恶。②错误。③避开。④违抗,违背。 (4) (填序号)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6.【甲】文结尾段写到“帝感其诚”,请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天帝”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40字。
7.【甲】文作者称移山的老人为“愚公”,【乙】文作者更改溪名为“愚溪”,二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及【助读链接】简要分析。
【助读链接】
唐顺宗永贞元年,乙文作者柳宗元参与“永贞变革”,革除弊政,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豪门贵族镇压,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写下此文。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帝感其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意虎之食人 虽我之死
D.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且焉置土石
9.下面对《愚公移山》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表明愚公决定移山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更加便利。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年男子,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
11.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12.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是《愚公移山》的一大亮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