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
由经典咏流传视频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欣赏歌曲作品导入新课。
㈡认识作者
1.王维诗风
说起王维,是个耳熟能详的唐朝著名诗人,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
王维出生在当时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音乐家,母亲是画家。父亲王处廉对王维实行素质教育:父亲亲授诗文,祖父教音乐,母亲教画画。
同时,王维的母亲精通佛经,所以才有了王维的名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是有名的佛教早期居士,意为:洁净、无垢尘。而王维,也因为精通佛经,有了“诗佛”的称号。
在语文课本中接触的王维,大家对他的认识都停留在“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其实,王维的诗风多样,除了洁净、空灵的山水田园诗外,他的边塞诗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壮阔浑厚。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具有这样特色的一首。
2.诗歌背景
少年王维,15岁就开始就到长安游历,17岁写下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一个全才,受到了当时张九龄丞相的青睐,在皇帝身边担任“右拾遗”。这虽是一个小官,但是做的事情却是找皇上的“毛病”,专门挑刺。
年少成名又没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批评多了,自然就会让皇上下不来台。
所以,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737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王维的内心是郁闷的、激愤的,同时,面对边塞的壮丽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描写景物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㈢诵读感知
1.听范读,明节奏,读出韵律和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明诗意
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地图,了解王维去的地方遥远)
译文: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赏析:①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②炼字角度:“单”字写形单影只的情状,“属国”实际并非地名实指,是诗人的自称,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⑵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赏析: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①多次提到边塞地名,意在刻画自己出塞一路艰辛,又突出西域领土的扩大,带有赞赏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自豪之情。
②用典。以“燕然勒石记功”的故事,暗示前方故事已胜。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备课]
①“蓬”
“蓬草”随风飞转,在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蓬”,草名,俗称扎莫棵。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遇春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也叫“飞蓬”、“飘蓬”、“转蓬”、“孤蓬”、“征蓬”。
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
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征蓬来寄托心曲。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雁”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故诗人常用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译文: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赏析:①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②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译文: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赏析:①“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②“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③“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④“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㈢重点品析
1.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鉴赏本诗具有怎样的画面感,体会诗歌的美。
美在何处:
①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②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③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2.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3.诗歌主题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教授的是王维的《使至塞上》,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有所提高。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