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三 峡
郦道元
这就是美丽的长江三峡,它是长江中重庆到宜昌之间的一段,全长600多公里,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段峡谷,所以称之为三峡。三峡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峡谷中白浪滚滚,波涛汹涌,它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
作
者
介
绍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地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背
景
链
接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壹
疑难字词
阙处( ) 襄陵( ) 绝 ( )
属引( ) 沿溯( ) 飞漱( )
御风( ) 猿鸣( ) 曦月( )
素湍( ) 长啸( ) 郦道元( )
林寒涧( )肃 重岩叠嶂( )
quē
xiānɡ
yǎn
zhǔ
sù
shù
yù
yuán
xī
tuān
xiào
lì
jiàn
zhànɡ
自
由
读
朗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
由
读
朗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整 体 感 知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三峡山的特点:山高、岭连、峡窄。
第二部分(2-4):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划分文章层次
课文解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通“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课文解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有时。
宣布,传播。
早上出发。
指示代词,指白帝城到江陵,“其间”可译为“这之间”。
即使
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
驾
不像这样快。以,如,及。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课文解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飞速地往下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甚,很。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通 假 字
略无阙处( )
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至于夏水襄陵( )
或王命急宣( )
虽乘奔御风( )
良多趣味( )
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甚,很 今义:良好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自
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理( )
疾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连词,如果
形容词,快
名词,小病
沿溯阻绝( )
绝 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绝
属引凄异(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
或
或王命急宣( )
或以钱币乞之( )
动词,断绝,不通
副词,极,非常
动词,消失
动词,连接
名词,类
副词,有时
代词,有的人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回清倒影( )
空谷传响( )
清荣峻茂( )
每至晴初霜旦( )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名词做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名词做动词,下霜
形容词做名词,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文言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第一部分(1)】
文章为什么写水之前先写山?
先写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有高峻的山才有江流湍急的水势,写山是为下文写水做铺垫。
【第二部分(2-4)】
1.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水”的?
采用烘托手法,抓住山势陡峭的特点,通过“朝发”“暮至”的航行描写以及“乘奔御风”的比较,形象地描绘出夏天三峡江水的凶猛之势。
【第二部分(2-4)】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一句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描写的是俯视江中所见。以“素”修饰“湍”;用“回清”描写“素湍”的动态,用“倒影”描写“绿潭”的静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第二部分(2-4)】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一句描写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描写的是俯视江中所见。以“素”修饰“湍”;用“回清”描写“素湍”的动态,用“倒影”描写“绿潭”的静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第二部分(2-4)】
3.第4段描写了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三峡秋天的景色。其特点是林寒涧肃,哀婉凄清。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使人更感受到山高、岭密、峡窄、水阔,从而渲染了深秋萧瑟的气氛。
【第二部分(2-4)】
4.第4段写三峡的高猿长啸突出“三峡之秋”凄凉的特点,这是不是与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相矛盾?
不矛盾。反映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就是一种美,用三峡秋季的凄凉与前面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这更是一种配合的美。
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
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深入探究
2.《三峡》的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小明认为: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深入探究
2.《三峡》的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小红认为:本文融情入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
主旨归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构梳理
总写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
春冬之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水:林寒涧肃,猿鸣哀转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分写水
三 峡
艺术特色
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以局部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1.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艺术特色
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气象万千的三峡景观却尽收眼底。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语言简练,但生动逼真,让人叹服,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使人如临其境。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艺术特色
文章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三峡的古诗句?
大声诵出来吧!
李
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
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壹
贰
叁
背诵课文。
课后收集描写三峡的古诗名句。
在网上查询长江三峡水电站的相关资料。
课后作业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