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母亲的伟大品格。
2.品析文章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诵读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2.感受作者将对母亲的怀念升华至民族、国家、人民的情感的博大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字词清单
溺(nì) 佃(diàn)农 劳碌(lù) 私塾(shú) 周济(jì) 宽厚
仁慈(cí) 连夜 慰(wèi)勉 不辍(chuò) 祖籍(jí)
韶(sháo)关 榨(zhà)油 红薯(shǔ) 菜籽(zǐ) 和蔼(ǎi)
妯(zhóu)娌(li) 衙(yá)门 和睦(mù) 豪绅(shēn)
差(chāi)役 横(hènɡ)蛮 支撑(chēnɡ) 外甥(shēnɡ)
任劳任怨 为(wéi)富不仁 东挪(nuó)西借
词语释义
佃农: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私塾:旧时私人创办的学校。
周济: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慰勉:安慰勉励。
不辍:不停。
妯娌: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极度节俭。
一、课前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有关母亲的文章、诗句。最经典的诗句当属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谁能来背诵一下?
导入二:同学们,老师来统计一下,你们有谁能记得妈妈的生日?大家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生日收到各种各样的的礼物,那有谁送给过你的妈妈什么生日礼物吗?请同学来分享一下。
天下的母亲各有不同,但爱我们的心是相同的。再了不起的人物,都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位大人物——朱德元帅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二、作者、创作背景介绍
朱德(1881—193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一,位列“开国十大元帅”之首。
他出生佃户家庭,参加革命近70年,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崇敬。毛泽东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锺太夫人。1944年,86岁高龄的锺太夫人仙逝,消息传到延安,反响强烈。原来,这位母亲的事迹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早已在延安广为流传。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了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
在这次追悼会上,党中央给她的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也为她送上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本文便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写成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刊载在延安《解放日报》上,以示祭奠。
三、整体感知
1.层次划分
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提示:划分层次段落时,跳读文本,从整体把握各段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
第一部分(1):悼念母亲的去世,总写对母亲的爱与怀念。
第二部分(2~13):具体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4~17):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2.首段简析
第一段单独为一部分,那它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明确:首先,“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直抒对母亲的爱与悲痛,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这一段总领全文,“勤劳一生”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最后,“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题旨,自然引出下文具体的回忆。
四、形象“定格”
作者写自己的母亲“勤劳一生”。阅读课文,找一找: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提示: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对应的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及其表现出的思想品格,完成表格。)
明确第一个问题:第四段中,母亲的“勤劳”是通过早起、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具体事例体现出来的。
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出的思想品格
作者小时候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
同情贫苦的人,周济照顾穷亲戚 宽厚仁慈、朴素的阶级意识
1895—1900年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没有灰心 坚强不屈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思想进步,渴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眷念土地
1927年 (大革命失败)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抗战以后)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3年(去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热爱劳动
观察比对表格中的事例,思考:作者是将母亲的形象放在哪两种不同的背景下来叙写的?
明确:两个层面(背景):一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母亲形象:爱憎分明、深明大义、支持革命……。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第二课时
五、“教益”点滴
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母亲勤劳吃苦、任劳任怨,直至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我”从小便耳濡目染,帮她劳作。
①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②使“我”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③使“我”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习惯;
母亲聪明能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会灰心。
④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
⑤使“我”拥有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这些教益有没有在作者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有所体现呢?
补充资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朱德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正是母亲灌输给作者的意志:不怕困难牺牲的革命精神。
1940年,朱德同志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各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同志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指导和推动大生产运动,倡导培育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
这也是母亲灌输给作者的精神:要勤劳简朴、以身作则。
六、情感品悟
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母亲逝世了,“我”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有感情地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我”的情感和议论抒情的作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这一段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痛悼母亲的离去→对母亲的赞美→决心尽忠革命事业。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其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为下文“我”尽忠于革命事业的誓言蓄势。
句段赏析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话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读来令人倍加感动。
句段赏析②: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文章题为《回忆我的母亲》,主要也是写母亲的事迹,为何末尾要表明自己尽忠革命事业的决心?
明确:朱德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他心里装着人民,他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于是他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是他们“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份报答母亲神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升华至对广大人民、对党、对民族和对国家的深切情感。这样的誓言铿锵有力,显示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质朴本色与博大情怀。
七、品味语言
课文的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样地”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整日” 说明母亲劳作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心疼。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母亲连“一分钟”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八、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分的渲染,读起来却令人感动至深。可谓“情深最是寻常处,一字一词总关情。”你认为作者为何能将这篇文章写的如此感人?
(1)事例典型,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所记事情看似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挑水、喂猪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呈现在我们面前。
(2)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3)夹叙夹议,饱含感情。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一些议论和抒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是以作者自己切身的感受做基础的,是与文中对母亲的回忆相呼应的,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九、课堂小结
如果说,平凡的母亲孕育出伟大的朱德将军;那朱德之伟大,同样源于平凡的母亲。伟大而不忘平凡,才更加令人为之动容。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十、课后作业——对比阅读
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老含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
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邹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含《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邹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