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1 12: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略诗歌炼字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木叶”凸显了中国古代诗歌炼字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妙,我们熟知的还有贾岛 《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那么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一、炼字——片言立神
1、动词
一道残阳铺水中 (铺:突出特点)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拟人、动感)
马头冲雪过临洮 (冲:动感)
偷开门户又翻书 (偷:拟人)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溅、惊:拟人)
总结:动词——突出特点、富有动感、附带手法
2、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圆:突出特点)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突出特点、暗示心境)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凉:突出特点、暗示心理)
总结:形容词——突出特点、暗示心理
3、数量词
雨过一蝉噪,飘香松桂秋 (一:突出“静”)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 (一:突出“早”,照应题目)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万:突出境界阔大)
总结:数量词----以“小”突出其妙,以“大”夸其多,并借此突出意境或情感
4、虚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空:突出环境的寂静、荒凉)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应有:突出找寻不到的失落)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犹有:突出内心的孤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突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总结:虚词——突出事物特点、突出作者情感
5、叠词
双调.大德歌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 ( http: / / www.21cnjy.com )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飘飘、潇潇、零零:突出了环境的萧瑟、凄凉;扑簌簌则突出作者的伤感)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纷纷:突出雨晴后蜂忙蝶乱的状态,令人真实地感受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总结:叠词——突出特点、加强情感、音韵美
6、颜色词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的情感。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红、白对比强烈,渲染了元十八溪居环境的生机盎然,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总结:颜色词——烘托映衬(渲染)、表现心情
高考中炼字题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穿”字是穿行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释字义)表明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行走,(描景象)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1分)(明作用) “数”是“数数”的意思, ,(释字义)表现了诗人坐在林中又百无聊赖地清点起了流萤的场景, ,(描景象)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明作用)
答题思路: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4分)诗眼是“静”,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1分)因此 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四句直接写边塞百姓享有平静的生活,不再是以前的战乱纷争,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行文内容,都始终围绕一个静字来写。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