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共9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课件(共9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55: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93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 .斯诺
01
作者简介
02
作品概述
03
分篇简介
04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05
主题思想与影响


01
PART.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德加 斯诺(1905.7—1972.2),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
写作背景
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02
PART.
作品概述
作品概述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 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纪实作品:真实——“用事实说话”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考点解读
(1)识记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学常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顺序;
(3)感受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并能通过相关情节总结概况;
(4)了解书中人物的故事,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红军精神;
(5)体会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
阅读策略: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4)阅读纪实作品,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03
PART.
分篇介绍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试图解谜团 → 登上火车去西安 → 汉朝遗址见邓发 → 通过红色大门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红军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的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探明事情的真相,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
去西安的慢车
1936年6月的一天午夜,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注射了疫苗。在去西安的慢车上,斯诺与老人和青年探讨红军的相关话题,从谈话中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对共产党的态度。到达西安后,斯诺先后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陕西省的省主席邵力子。
汉代青铜
斯诺到西安府之前没有见过一个红军战士,北京的一个红军指挥员(未曾谋面)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会安排他去红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斯诺见到了敌人悬赏五万元取其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通过红色大门
斯诺在黎明之前乘坐卡车离开了西安府,在洛川的一间肮脏的茅草屋里的土炕上过了一夜后,继续赶路。到了“白军”前线后,他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路上遇白匪 → 接触周恩来 → 贺龙的那些事 → 和红军同行
遭白匪追逐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姓青年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一路跟随他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袭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安排了九十二天的旅程项目。起初斯诺还觉得时间太长,可实际结果是他花了更多的时间,还是舍不得离开。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领袖、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发动国民革命、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一员、组织上海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以及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书生出身、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态度温和、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贺龙二三事★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毅然投向共产党。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贺龙还带领红二方面军长征,在过雪山时死去的红军战士成千上万,但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到达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红军旅伴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 在保安★
见到毛泽东 → 与毛泽东深入交流 →
参观红军大学 → 观看红军剧社演出
苏维埃掌权人物★
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还是一个感情相当深邃的人,当他讲到牺牲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的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对外实行反帝政策,对内实行土地革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此外,毛泽东还回答了斯诺关于“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中国是否可能与民主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帝的联盟”等问题。对此,毛泽东表示,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就不能抗日。
论抗日战争
在1936年7月16日晚上,斯诺围绕抗日战争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毛泽东还认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会有比红军对国民党斗争时候所能利用的更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没有在侵略者刺刀的下面,它就不能说是被征服。就算日本占领了一大部分中国,一块有一万万,或者甚至两万万人口的地方,要打败我们,也还差得很远。我们仍旧有很大的力量来抵抗日本军阀,而且在整个战争中,他们还得不断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
红军剧社
斯诺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也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这些表演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题材鲜活,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演出结束后第二天,斯诺访问了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危拱之女士,听她介绍了一些红军剧社的历史。斯诺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利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毛泽东的童年 → 毛泽东在长沙 → 毛泽东在革命中成长 → 红军的成长
童年★
斯诺交给毛泽东一大串有关他个人的问题要他回答,为了纠正种种不真实的传说,毛泽东决定将他的生平梗概告诉斯诺。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毛泽东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由于老师态度粗暴严厉,他10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后来老师态度变得比较温和一些,他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
毛泽东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母亲则心地善良、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由此家里分成两“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泽东、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是反对党。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在13岁时,毛泽东便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能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去读书。
长沙暴乱、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等新学科。
在长沙的日子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为了表达对皇帝答复的不满,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剪去了辫子。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书本上去。毛泽东报了几所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读书,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他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革命的前奏
从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去了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获得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并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也越来越激进。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更加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成为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主笔,帮助创办文化书社,代表新民学会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和陈独秀讨论组织“改造湖南联盟”的计划,领导了一次对军阀赵恒惕当政的省议会的冲击。从此,毛泽东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1920年,毛泽东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从而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党组织。1921年,毛泽东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这时共产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工人身上,在农民中间工作做得非常少。“五卅”惨案后,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并主张在农民运动中采取新的路线,把农民武装起来,开展阶级斗争。这个提议遭到了陈独秀的强烈反对,他大大低估了当时农民可能发挥的作用。
苏维埃运动
苏维埃是从革命的废墟上兴起的,它要赤手空拳从失败中斗争出一个胜利的结果来。1927年8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的第二十军,同朱德合作,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红军的前身组织起来了。毛泽东被派到长沙去组织后来被称为“秋收起义”的运动,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了。期间,毛泽东被民团抓到,后又成功逃脱。从1927年冬天到1928年秋天,第一师守住了井冈山的根据地。1928年5月,朱德来到井冈山,同毛泽东的队伍会师。井冈山会师以后,队伍进行了改编,创立了著名的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30年2月7日,江西南部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党会议,讨论今后苏维埃的纲领。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建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红军的成长
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毛泽东介绍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红军的游击战术。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他在家乡的一些亲人遭到了杀害。毛泽东还谈了错误的“李立三主义”对苏维埃运动的影响以及五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的始末。第五次反“围剿”过后,红军开始长征,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扩大了当时在中国大西北的根据地。毛泽东总结了红军胜利的原因:首先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被迫长征 → 强渡大渡河 → 爬雪山过草地
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发动了大约九十万军队,红军在这里能够动员一共十八万正规军,包括所有后备师,它还有大约二十万游击队和赤卫队,但是全部火力却只有不到十万支步枪。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并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技术装备、现代化作战武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让这次持续一年的战役成了消耗战。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的军事会议过后,红军从江西撤出,决定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因为进行得极为迅速秘密,在行军好几天后,敌人才发现红军已经撤走。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后,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仍继续坚持抵抗,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举国大迁移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后,就挥师北上,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蒋介石想要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在川贵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去长江的捷径,把歼灭红军的希望寄托于防止红军渡江上面。蒋介石下令把所有的渡船撤至北岸焚毁,企图阻止红军渡江。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悄悄地倒转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85英里,走到了唯一一个可以摆渡的渡口——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悄悄地解除了国民党驻军的武装。为了弄一条船到南岸来,红军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谎称是国民党的军队到了,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船过来,红军伪装成“南京”部队,不久就在北岸登陆,顺利进入四川境内。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的进军,到第二天中午,先锋到达皎平渡,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运到四川境内,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大渡河英雄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红军从金沙江迅速北移到四川境内,进入了独立的彝族区。刘伯承阐明红军的政策与主张后,彝族首领与刘伯承歃血为盟,同意帮助红军顺利过境。一些彝族人还参加了红军。红军一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到达了大渡河。他们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原来这是四川军阀刘文辉一团的团长到南岸来访亲问友留下的。红军奇袭了安顺场,俘获了那个团长和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由于河流越来越湍急,使得人员运输耗时较长。这时,红军领袖做出了一个决议,让红军战士占领泸定桥。红军的先锋部队将筋疲力尽的敌军甩在了身后,到达了泸定桥前。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悬桥。当红军到达时,上面一半的木板已经被撬走了,而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敢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桥板,向敌人的碉堡投掷手榴弹,为后面的红军开辟道路。敌军在红军的强有力进攻下,纷纷窜逃,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
过大草地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翻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遭遇到许多困难。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中,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地中。但红军经受住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非溃退。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将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在漫长而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开创陕西苏区 → 陕西苏区开创之前的情况 → 陕西苏区的改变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斯诺重点介绍了刘志丹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开创陕西苏区并发展壮大的事迹。刘志丹于1931年举起一面红旗,在保安着手组织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攻占了保安和中阳两县,在陕北迅速展开活动。刘志丹在1936年3月领导突击队袭击敌军工事时受了重伤,但红军能够渡过黄河全靠他攻占的那个工事。刘志丹被送回陕西,在山区人民中间死去。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
死亡和捐税
斯诺在1929年访问了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目睹了那里成千上万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悲惨景象。而在城市里赈灾委员会收集的粮食却因为怕被国民党和军阀扣留而无法抵达灾区。斯诺引用了著名卫生专家斯坦普尔博士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的捐税也非常繁重。可以肯定地说,这里存在着人们要起来反对的东西,即使他们还没有斗争的目标!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苏维埃社会
斯诺分析了共产党在西北受到群众拥护的原因。他介绍了西北苏维埃的种种政策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而这也是农民拥护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基础。因为红军没有像其他军队那样对农民强加压迫和剥削,所以,农民对于共产主义都非常欢迎。共产党在这里播下了集体劳动这一根本革命化的思想的种子——为将来实现集体化做了初步的教育工作。
货币解剖
斯诺介绍了苏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及财政情况。据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林伯渠)介绍,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剥削阶级的税收以及人民的自愿捐献。苏区政府还发明了一种能防止舞弊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斯诺认为,苏区的真正问题是财政如何勉力维持,这在他看来很不乐观,而共产党却找到了一条出路。
人生五十始!★
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50岁那一年,他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苏区教育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在紧急状态下,苏区教育制度分三个部分:学校、军队、社会。第一部分都是苏维埃政府办的,第二部分是红军办的,第三部分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苏区的教育重点主要在政治方面。苏区的教育使文盲大幅度减少,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水平,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为红军供应干部。为了更快地扫除文盲,共产党开始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苏区农民的生活 → 苏区的工业 → 苏区工人的生活
同红色农民谈话
一位年轻共产党员胡金魁陪同斯诺前往甘肃边境和前线。他们在一个叫周家的村子里借宿,晚饭后,有一些农民来到斯诺的屋里聊天。村子里的人们和斯诺谈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对外国人的好奇,红军到来后他们生活境遇的改善,等等。
苏区工业
斯诺访问了陕西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吴起镇,对于在西北苏区看到机器运转,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斯诺访问期间,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所有这些工厂都计划生产足够的商品供红色陕西和甘肃的四百家合作社销售,这个“工业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宁夏边境长城上的制盐工业及陕北的油井是苏区非常重要的产业,而吴起镇则是红区工厂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甘肃的贸易要道,附近两个古代碉堡的废墟说明了它以前的重要性。
“他们唱得太多了”
斯诺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在工厂里访问工人,“考察”他们的工作条件,观看他们的演出,出席他们的政治集会,阅读他们的墙报、他们的识字课本,同他们谈话——还参加了一场篮球比赛。斯诺发现,对于吴起镇的工人们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他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名叫朱作其的电气工程师为了实践祖父“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的遗言,放弃了在上海的高薪工作,而到陕西的这些荒山来,尽义务为共产党贡献他的力量。当斯诺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严肃地说:“这些人花在唱歌的时间实在太多了!”他抱怨说:“现在不是唱歌的时候!”斯诺认为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一起★
“真正的红军” → 彭德怀与“游击战术” → 红军的生活 → 红军的政治课
“真正的”红军
斯诺在吴亮平的劝告下决定到红军作战的前线去,这个决定使他得以通过完整的统计数据认识真正的红军。首先,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一位外国武官曾说,单单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第二,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他们厉行节约。实际上,军队给人民造成的唯一负担,是必须供给他们吃穿。斯诺此行明白了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了解了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特别是高度的政治觉悟,了解了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彭德怀印象★
斯诺访问前线时在预旺堡找到了一方面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后在湖南和南昌读过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28岁就已任旅长。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
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
为什么当红军?
彭德怀生于湘潭县的农村,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9岁就被迫离开家,闯荡社会。17岁时,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并从事谍报活动。到长沙以后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但他毫不屈服,后被释放。彭德怀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的新信念工作。19
28年7月,彭德怀举行起义,占领了平江,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
游击战术
斯诺采访了彭德怀,了解了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基本条件等。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最后,彭德怀强调游击战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主要在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之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的帮助。
红军战士的生活
斯诺经过参观和访问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战士。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斯诺深入了解到红军战士的住宿条件虽简陋,却收拾得清洁整齐,饮食很简单,作息有规律。斯诺还参观了苏区的红军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通过参观列宁室,斯诺对红军有组织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政治课
斯诺找到了红军政治部的刘晓,希望去参加他们的政治课。刘晓是斯诺在红军中遇到的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政治课题目是“抗日运动的发展”,在主讲人讲完后,战士们一个个站起来痛斥日本,慷慨激昂地发言。斯诺认为政治课的效果很好,它凝聚了士气。随后,斯诺向战士们提出一些问题,战士们纷纷站起来回答。
第九篇 同红军一起(续)
红色窑工徐海东 → 中国的阶级战争 → 四大马
红色窑工徐海东★
斯诺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时,见到了徐海东,并受邀到预旺县城访问他的红军十五军团。徐海东向斯诺讲述了攻克预旺县城的经过。斯诺认为徐海东是他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斯诺还了解到了徐海东的一些生平事迹。徐海东出身于窑工家庭,由于聪明,又是幼子,家里凑钱送他上了学校。在学堂时,徐海东经常被地主家的孩子和教书先生打,他从此相信,穷人的孩子是得不到公平的。
后来徐海东就到窑厂去当学徒,参加了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这让他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在22岁时,徐海东参加了军阀的军队,后又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1927年春,徐海东逃回家乡黄陂,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成为共产党员,并在黄陂开始建立党支部。同年4月,他把窑厂工人组织起来,再加上一些当地农民,成立了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
中国的阶级战争
有三天之久,斯诺每天花好几个钟头,向徐海东和他的部下提出关于他们的个人历史、他们的军队、前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他们目前在西北的情况等问题。从徐海东的口中,斯诺得知,他的二十七个近亲、三十九个远亲都被国民党所杀害。在谈及阶级报复时,斯诺从徐海东及其战友那里听到了国民党在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种种惨绝人寰残杀当地百姓的罪行。斯诺从自己的实地访问调查得出结论:这些年国民党和外国报纸上发表的反共宣传,百分之九十都是虚假的。
四大马
斯诺介绍了以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为首的回民将领家族在西北回民地区的势力分割情况及其实行的政策。以马鸿逵为例,他大概是四大马中最有钱有势的一个。马鸿逵在宁夏征收各种杂税,实行食盐专运专销办法、强制男子去当兵,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苛捐杂税和欠债累累迫使农民卖牛卖田。大批大批的土地被官僚、税吏、债主廉价收购。土地、牲畜、资本加速集中,雇农人强行征兵数猛增。在一个县进行了调查后发现,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欠债。此外,马鸿逵还有阴谋争取日本支持反共的嫌疑。所有这些,为红军在回民中间打开局面创造了条件。
共产党在好几年以前就在西北对回民进行工作了,他们向回民提出的诺言是: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消欠债;保护回族文化;保证各派宗教自由;协助创建和武装回民抗日军。这些政策得到了回民的认同,由此,共产党成功创立了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红军骑兵的战马 → 少年先锋队员 → 统一战线 → 朱德印象
再谈马
徐海东十五军团的两个师准备转移,一支南下,为朱德开道,一支向西到黄河流域。大军离城秩序井然,除了不停的军号,悄然无声,给人指挥若定的印象。他们的进军计划好几天以前就准备好了,路上一切情况都已经过研究,红军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仔细地标出了敌军集中的地方,警卫人员拦住了越过战线的一切过往旅客。出城没有几里路,突然下达了一个防空演习的命令,演习令人满意。斯诺还目睹了红军骑兵师的风采,他们骑在三千匹左右漂亮的宁夏马上。这些战马高大强壮,毛滑膘肥,大多数是从马鸿逵和马鸿宾那里俘获来的。
“红小鬼”★
斯诺介绍了访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听了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中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这些红小鬼大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的,他们虽然稚嫩但是刚毅坚忍、忠贞不贰、坚定如一。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没有路条的旅客会被带到当地苏维埃进行盘问,即使彭德怀也不例外。斯诺认为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斯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1936年9月,彭德怀的部队开始一边向黄河西移,一边向西安兰州公路南移。为了联合国民党一起抗日,共产党发下了新的指示,要求部队在今后行动中遵守“统一战线策略”。斯诺通过对这期间军队活动的逐日记载,描述了红军实践统一战线的具体情况。一些战士和指导员违反了统一战线政策,对允许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开火,红军内部对其进行了教育。军团剧社还特地演出新戏,用发噱的方式表现和修正了指战员们在执行新政策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关于朱德★
斯诺认为朱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貌不惊人,是一个沉默谦虚、爱惜部下、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斯诺引用了韦尔斯女士会见朱德时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的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的经历、加入国民党以及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了解了朱德特殊的带兵战术:能跟战士共同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从一切角度了解敌人的阵地,跟民众也保持很好的关系。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 → 保安的生活 → 俄国、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 那个外国智囊 → 再见,红色中国
路上的邂逅
斯诺在河连湾后勤部待了三天,在那里他与一位看马的老红军以及红军药剂师贾河忠交谈,了解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斯诺还注意到,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河连湾附近发生过一系列民团的袭击,但是红军很快清除了这批匪徒,俘虏了两个匪首。俘虏并没有被枪毙,红军教育他们,给他们悔过的机会,后来这些人很多成了很好的红军战士。
保安的生活
回保安以后,斯诺又在外交部安顿下来,从九月底一直住到十月半。斯诺收集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可以编一本《红色中国名人录》。但是斯诺对如何离开的问题越来越感到不安,斯诺焦灼地等待着红军给他做好动身的安排。在等待离开西北的同时,斯诺过着平静而愉快的生活,他骑马,游泳,打网球,还教会了独臂将军蔡树藩打“勒美”;他试做巧克力蛋糕,并和李德一起吃“西餐”。
俄国的影响
斯诺考察了俄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的影响。在他看来,苏联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活榜样,一种产生希望和信念的理想。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将民族偏见上升到不问国界的阶级对抗,这种国家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很多中共领导人在俄国所受教育有关。共产党基本抛弃了中国的封建糟粕,同时在借鉴俄国的思想或制度时也会加以改动,使其适应中国的具体环境。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斯诺梳理和分析了中俄关系三个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斯诺也提出,在1927年到1936年这十年之中,莫斯科和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看来是少得惊人。中国共产党打仗时所得到的外国物质援助比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少。
那个外国智囊
斯诺分析了来自德国的顾问李德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对于江西红色共和国末期所犯的两个大错误,上海的顾问委员会同李德一起,都被认为是有责任的。第一个错误是十九路军在193
3年秋天起义反宁时,红军没有同他们联合起来;第二个严重错误是在南京第五次“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中,李德坚持改变战术。但是斯诺认为,李德在江西应负的责任的实际程度可能被夸大了。同时斯诺也肯定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别了,红色中国
在离开保安之前,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问。毛泽东第一次表示了共产党欢迎同国民党讲和,并提出了进行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斯诺在访问时请毛泽东解释了他提出新政策的原因。1936年10月,在红军中待了将近四个月后,斯诺恋恋不舍离开了保安。到西安府时,斯诺发现自己装有此次采访所有重要材料的包不见了,他说服司机立即返回寻找,终于赶在蒋介石突然光临西安府,道路被封锁前找回了这些珍贵材料。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双十二”事变前奏 → 蒋介石被逮捕 → 蒋介石、张学良和共产党 → “针锋相对” → 红色希望
兵变前奏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张学良在1936年12月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总司令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逮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的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野心勃勃的军政部长何应钦认为这是夺取全部军权的良机。同时,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最大的“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
蒋、张和共产党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12月17日到25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针锋相对”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段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在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更为重要的是,西安事变暴露了他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他明白这种裂痕很容易扩大为致命的破裂,使整个结构四分五裂。他现在清楚地看到和平对他有极大的好处,可以把这些裂痕一一消除殆尽。
友谊地久天长?
在西安事变期间,红军占领了大批新扩展的地方。中共的收获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停止了内战,南京的对内政策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和容忍,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苏区不完全地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更重要的是,双方悄悄地恢复了交通联系。邮件和电报开放了一部分。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做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红色的天际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夺取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对共产党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
突破四方阵线
强渡大渡河
重要情节:万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
通过大草原
万里长征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路线简图
经典情节概览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突破四方阵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04
PART.
主要人物形象
毛泽东
外貌描写: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性格特点:具有英雄气质,胸怀天下;善学、善思、善谋断;自信、求真、严于律己;率性、倔强、幽默、风雅。
周恩来
外貌描写: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人物简介: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参加运动且从未停止,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上海工人运动、八一起义。
性格特点:最善于处理矛盾、化解危机;温文尔雅,又情怀激越;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彬彬有礼,又尖锐严厉;精力、记忆力过人;热爱人民。
彭德怀
人物简介:彭德怀原是国民党军官,因为国民党将军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屠杀,他举行了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后,突破敌军围剿的防线胜利进入西北苏区根据地。彭德怀跟斯诺谈起自己的经历,出于家庭原因,他从小就离家闯荡,吃过很多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加入共产党。彭德怀对人民始终抱着尊重感恩的心。
性格特点:性格开朗,为人直率,思维敏捷,吃苦耐劳;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体恤人民。
贺龙
人物事例
(1)客人在桌下开枪,贺龙面不改色;
(2)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3)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4)行军神出鬼没。
人物形象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徐海东
外貌描写: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
性格特点:大胆无畏,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
朱德
人物简介:作者并没见到朱德,而是通过韦尔斯女士对朱德的访问记录和他人的转述来了解的。在他人眼中,朱德貌不惊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爱护部下,性情温和,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喜欢读书和运动。朱德的自述则更加朴实,他从小时候受压迫的生活讲起,科考、入讲武堂、参加革命、寻找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率领部队参加战斗,一个个人生的足迹在他的简单自述中呈现出来。
性格特点:为人谦虚,朴实,性格开朗,温和。
05
PART.
主题思想
文章主旨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斯诺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要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