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复习课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复习课课件(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02 09: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致高三无论是什么时代,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雷军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时代潮流。
——习大大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9世纪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潮流经济上,采用机器大生产,工业化政治上,或改革或战争,从专制走向民主思想上,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产生许多新的政治力量,尝试变革,勇于探索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抵抗派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孙中山睁眼看世界问题1:什么原因促使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迷蒙中惊醒,猛然意识到,蛮夷竟有如此厉害的坚船利炮,从而反思,萌发新思想。第一人夷之长技有三 : 一战舰 , 二火器 , 三养兵练兵之法 。
——《海国图志· 议战》问题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意义: 它是对几千年来“贵华夏贱夷狄” 的传统心态的一种挑战,思路: 从承认“夷之长技”与提出“师夷”去认识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官员左宗棠自称:“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洋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夷也。”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问题3:在魏源思想的基础上,洋务派逐步形成怎样的思想?结合史实,洋务思想有没有达到“制夷”目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详见知识链接)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师夷长技”的手段达不到“制夷”的目的。屡战屡败的根源在哪里?康有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
——《人民版﹒必修3》 第52页问题4:材料中康有为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进行制度领域里的变革,达到实现国家强盛的目标问题5:根据教材,概括康有为等维新人物各自的主张。(2015·海南单科)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维新变法,
建立君


宪打孔子旗号提变法要求,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变法是历史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出路。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问题6: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发展到维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4018561860189418981900191119151919192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851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潮萌发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问题6: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发展到维新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7:社会变革触发思想变化。联系所学,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思想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其他各派)救国方案的失败。问题8:民主共和思想与维新思想有哪些内在联系?1895年,孙中山毅然剪辫,以示与清廷决裂,走上革命道路。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思想状况:阶级力量:实践状况:一致性: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民族危难:在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差异:对现存制度的态度抵抗派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孙中山制 度器 物(2013·海南单科)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程的模式之一。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问题9:请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即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历程。中国近代这一思想解放历程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迈进的历程。这一思想解放历程是中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后,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发展潮流,逐步融入世界的历程。材料1:没有戊戌维新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也就无从谈起新中国的建立。
——王毅《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材料2: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 2014年 全国新课标Ⅱ(第28题)推动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10:思想解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请以维新思想为例,探究思想的力量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 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们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利益的。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
《人民版﹒必修3》 第52页问题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文中的观点是否有合理之处,并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不足。抵抗派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孙中山制 度器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