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事物特征 探寻文明印记
——部编版八(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人文主题为“文明印记”。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均为事物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为科学性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为文艺性事物说明文,类型较为丰富,特点各有不同。主要介绍中国建筑、古典园林、动物的生命历程、艺术画作。这些事物说明文通过巧妙地组织结构、综合运用说明顺序、合理使用说明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字词等,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学时除了明晰说明文文体特征、掌握一定的阅读事物说明文的策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传递的文明印记之美,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
【设计意图】
以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围绕“如何阅读事物说明文”和创作一篇主题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说明性文章为核心任务,提炼出单元大标题为:把握事物特征,探寻文明印记,驱动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通过第一课段:说明世界,文体探秘;第二课段:析说明方法,探学海明珠;第三课段:扬准确之名,显语文之味;第四课段:察同中有异,明变化之道;第五课段:抓事物特征,写文明印记五个课段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事物说明文的策略,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事物说明文,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梳理作者是怎样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材料。
2.比读五篇课文,分析科学性事物说明文和文艺性事物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异网点,探究不同类型的事物说明文共性与个性特征及阅读策略。
3.用清晰、规范、有条理的语言,总结如何阅读一篇事物说明文,完成一篇说明性文章。
二、思维目标
1.能够归纳、概括五篇课文使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点,提升概括能力。
2.比较阅读五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异同,分别总结阅读科学性事物说明文性事物说明文的策略,并进行方法迁移,自主阅读同类型的其他事物说明文,提升比较和演绎能力。
3.能够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阅读策略,并形成一篇说明性文解不同类型的事物说明文,提升创造性思维。
三、价值目标
在学习中感受前人创造的智慧、革命精神的宝贵以及大自然的奥秘,感知学者、新闻工作者、科学家具备的广博知识、专业素质、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体会作文明印记之美,思考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
【重难点】
1、梳理作者是怎样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材料。
2.比读五篇课文,分析科学性事物说明文和文艺性事物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异网点,探究不同类型的事物说明文共性与个性特征及阅读策略。
3.用清晰、规范、有条理的语言,总结如何阅读一篇事物说明文,完成一篇说明性文章。
【核心任务】
“如何阅读事物说明文”和创作一篇主题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说明性文章。
要求:
1.运用本单元习得的阅读方法,阅读一般的事物说明文。
2.结合具体课文进行分析,适当拓展其他相似文本。
3.注意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使用。
4.不少于600字。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说明世界,文体探秘
【核心任务】
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包括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说明文。
【学习任务】
(一)任务一:认识说明文及分类
1.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如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感受说明文的特点。
2.小组讨论,总结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二)任务二:把握说明对象
1.学习如何准确判断说明对象,区分主要说明对象和次要说明对象。
2.通过实例练习,提高判断说明对象的能力。
(三)任务三:理清说明顺序
1.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分析具体的说明文,判断其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体会不同顺序的作用。
(四)任务四:辨别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五)任务五:辨析说明方法
1.明确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2.能够准确判断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任务六:品味说明语言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
2.学会修改不够准确或生动的说明语言。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成果任务】
1.完成一份关于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思维导图,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
2.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简单说明文,运用所学的说明文文体知识,如明确的说明对象、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进行小组展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和说明文作品,互相评价和学习。
第二课段
析说明方法,探学海明珠
【核心任务】
精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品析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自主归纳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点。
【学习任务】
1、精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学习其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对比阅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分析三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感知不同说明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3、思考整理,概括每一种说明方法的判断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2课时
【完成任务】
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苏州的园林、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走近这些胜地,我们的内心一定波澜壮阔。
参照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苏州园林(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的实物,将文中说明性的文字与客观实物相比照,思考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将事物的特征阐释得既清楚明白又引人入胜。
请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中的_____________(原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手法),说明了____________(事物特点)”的格式回答)。(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圈点批注)
示例:
《中国石拱桥》中的“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桥洞比作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桥洞的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特点。
2、利用表格,梳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课文 例句 作用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引资料
分类别
下定义
作诠释
列图表
摹状貌
3、思考整理:借助刚刚所学,概括每一种说明方法的判断方法以及表达效果。
示例:
打比方:
判断方法:根据所给句段中的语言标志判断,如:好像、似、如同......
表达效果: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学习评价】
升学季,学校为了更好地展现校园特色,吸引更多的学弟学妹们报考我们学校。现在在全校征集学校标志性建筑文字介绍,请选择一处建筑进行仔细观察,并根据本课所学,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段。
(要求:学生写作,小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班级展示)
第三课段
扬准确之名,显语文之味
【核心任务】
精读《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品析事物说明文的说明语言,感受其不同风格。
【学习任务】
1、精读三篇说明文,体会其语言准确严谨的基本特点。
2、对比阅读,了解科学性事物说明文和文艺性事物说明文的异同,领略不同的语言风格。
3、感知学者、科学家具备的专业素养、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完成任务:
情境创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好,这里是《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我是本期的解说员,这次将带领大家走近北京、苏州等地,去触摸历史、去探寻中国桥梁、园林、绘画的文明印记。
1.请观看关于苏州园林的视频,说说你的感受?(PPT呈现视频)
2.苏州园林众多,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每一个园林山水风景各不相同,但叶圣陶先生却从众多的不同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具体的句子呢?
3.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我也想这样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
明确:读者无论读到哪一句,眼前总是美轮美奂的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先生讲究了用词的准确严谨,讲究了句子的精美诗意。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精巧的园林而行文,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任务一:寻找词句,品味语言
为了体会作者语言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从用词、句子体会《苏州园林》的语言特点。(准确严谨、精美诗意)
2、学生展示分享,教师合理评价
总结:限制性词语,精准用词能体现《苏州园林》语言的准确严谨;作引用,描写性四字词语能体现《苏州园林》语言的精美诗意。
任务二:对比分析,同中有异
叶圣陶先生独具匠心使得《苏州园林》的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那其他说明文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石拱桥》和《梦回繁华》,分析其中词句,完成下列表格,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小组合作:分成两大组,一组分析《中国石拱桥》,一组分析《梦回繁华》)
课文 相关词句 语言风格
《苏州园林》 词:“据说”“绝大部分”“大多”“重峦叠嶂”“俯仰生姿”等 准确严谨但精美诗意
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中国石拱桥》 词:
句:
《梦回繁华》 词:
句:
总结:三篇文章语言都有准确严谨这个共同特点,但具体来讲《中国石拱桥》的语言还有科学平实,《苏州园林》的语言更显精美诗意,而《梦回繁华》则是文艺典雅。所以,按照语言风格划分,这三篇文章是两类不同的事物说明文。科学性事物说明文和文艺性事物说明文。
任务三:探索原因,且读且思
1、问:同样是说明文,语言风格为何会有差别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简介,分析原因?【屏显作者资料】
2、小结:说明文并不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其语言风格除一般说明文语言所具有的严谨准确外,也可以是具有文学色彩的典雅文艺。而每篇文章也因为作者本身身份、经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所以对于作者而言,文章就是他们的园林,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园林。
二、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1、美景无处不在,《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来到了彭水九黎城,拍摄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结合图片和自己的了解,帮栏目组为我们的九黎城写一则科学性或文艺性的说明文段。(出示九黎城图片,学生完成写作)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以讲解员的身份为家乡九黎城打Call。
第四课段
察同中有异,明变化之道
【核心任务】
精读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学会自主分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任务】
1、精读《中国石拱桥》,学习茅以升先生怎样利用合适的写作顺序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2、对比阅读《苏州园林》,分析二者在突出事物特征时说明顺序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资源】
1、核心资源: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助读资料: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
【完成任务】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中国石拱桥”特征的关键句子进行信息整合,梳理其行文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写作顺序,完成学习任务单。
(1)中国石拱桥有 特点,为后面写赵州桥与卢沟桥起着 作用?
(2)研读《中国石拱桥》所写“赵州桥”和“卢沟桥”部分,简要概括二者结构设计的特点,感受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完成下面表格,讨论:作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事物特征的用意,得出结论并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结论:
在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得出结论。
桥名 时间
结论:
参考小贴士“说明顺序”,用思维结构导图将本文的结构层次和写作顺序梳理至下框中。
思考整理:比读《苏州园林》,梳理两者在结构顺序上的异同,填写下表。
结构顺序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比较异同 我发现这两篇说明文相同点有: 我发现这两篇说明文不同点有:
我会总结: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顺序,以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学习评价】
用课上思考整理的写作顺序,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三篇文章进行解读,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各自使用的说明顺序。
小贴士: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第五课段
抓事物特征,写文明印记
【核心任务】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任务】
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花草树木有自然之色,亭台楼阁有人文之韵,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间万物都有其特征,如何在说明文中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何在说明文中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回顾教材,知特征。
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说明文,作者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说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五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各有怎样的特征?
课文 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
《蝉》 蝉的生活历程丰富多彩又“来之不易”
《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内容庞大,结构严谨,写实性强;绘画技法独特,笔法灵动
师小结: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介绍事物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特征。
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因此,要通过自己的介绍说明让别人准确了解事物,必须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介绍清楚。
2.探究活动二:作比较,明特征。
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材料,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抓住了小白兔的特征,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小白兔呢?
材料一:小白兔全身覆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材料二:小白兔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睛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
材料三: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微微眯起。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材料三”抓住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准确而全面的介绍。而“材料一”是泛泛的介绍,“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便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看不出“小白兔”的特征;“材料二”的介绍能扣住“小白兔”的特征,但却是静态的,也不够全面。
师小结:“材料三”在说明小白兔时,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然后抓住各部分的特点,采用准确、翔实的语言加以说明,突出特征,小白兔也就有了“个性”。这就告诉我们,抓不住特征的说明,就是缺乏个性的说明。
3.探究活动三:得要领,抓特征。
了解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样去抓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126,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抓住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
(1)细致观察,发现特征
①观察须“五官开放”,充分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所要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②观察时,不但要看表面,还要看内部,要逐层剖析,仔细研究。比如我们写一座公园,就可以从公园的地理位置、空间范围、历史背景、环境布置等方面反复研究,挖掘出其“优美”“有文化气息”等特点。
③观察还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学会比较,找出特征
①同中求异。利用事物的形态相似,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同类事物各自的个性特质。
②异中求同。从错综复杂的不同环境中,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
③横向比较。对多种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特点。
④纵向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3)引用资料,丰富特征
①引用丰富翔实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相关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
②引用相关资料,能够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4)说明方法,突出特征
①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作比较:能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举例子:能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④分类别:能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⑤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⑥列数字: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⑦摹状貌: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能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4.目标活动四:悟方法,理特征。
(1)寻找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写作实践”第一题,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并简要概括其一两个特征。归纳概括后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级内分享。
这份资料共8段,分别从坎儿井的建造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这些方面进行说明,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种水利工程,体现出坎儿井多方面的特征。从地理位置来看,坎儿井有适合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特征;从构造原理来看,坎儿井有巧妙结合井、渠来利用水资源的特征;从来历与价值来看,坎儿井有古老而环保的特征。
(2)构思写作
本次实践要求利用材料整理出一篇说明文,我们该如何整理?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①文体要求写成说明文,即表达以说明为主,写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坎儿井的有关知识。
②说明时要突出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这就要运用前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
③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④说明文一般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清楚就可以,而且教材中提供了材料,不需要做过多的补充。
⑤题目可以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拟写。
⑥材料中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写作时要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
(3)快速成文
掌握了方法,了解了写作注意事项,请同学们在15分钟内快速成文,然后在组内分享,讨论自己写作中的得失。不能确定的内容,提交班级讨论。
地下智慧水利工程——坎儿井
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作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的出现与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水资源特别稀缺和宝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创造性地运用井、渠结合的方式:井是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渠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劳动人民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坎儿井的开凿也是需要智慧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竖井愈多,其头道竖井就要愈深。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非常艰苦,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并不是付出了力气就能挖成坎儿井,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是学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由此,专门从事这份职业的“坎儿匠”深受人们尊重。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家族性产业。有了坎儿井,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这个智慧水利工程,保障了干旱高温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用水,是他们生存的基础。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及现代引水工程的建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面临不断干涸消亡的局面。近年来,人们重新认识到坎儿井的独特优势——保护、净化水资源,不消耗其他能源,已全面启动坎儿井抢救工程。
a.以“地下智慧水利工程——坎儿井”为题,紧紧抓住“智慧”一词展开,重点说明坎儿井设计、开凿的智慧,特征突出。
b.文章从教材材料出发,以①②⑤三段为主,兼及④⑥⑧段,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润色。
c.每一段的第一句概括总说,然后分述,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d.语言准确简明,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可读性强。
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交流,我们可以获得写作说明文,特别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一些技巧:
a.必须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合理安排结构,如采用“总—分—总”式,使说明条理清晰。
c.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征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可读性。
三、作业布置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1.观察物品的外形,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
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
3.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
板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先讲清楚什么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明确怎样去抓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了方法之后,以教材写作实践训练为中心,先让学生找特征,根据材料练写说明文。这样处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阅读、比较,归纳出相应的技巧,这样,学生的获得感强,印象深,可极大地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