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单元
导 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同学们,你们于繁重的学业中,是否会抬头远望?欣赏窗外的美景: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
第一篇
《答谢中书书》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作品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他在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解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课文解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指欣赏
指人间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再
读一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
文
探
究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课
文
探
究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课
文
探
究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课
文
探
究
4.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主
旨
归
纳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梳理
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绘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
愉悦得意
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交辉
交相辉映
俱
都
歇
消散
颓
沉鳞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与
指欣赏
巩固练习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第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导 入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导 入
“月”之诗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背景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背景链接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行乐,寻乐
副词,就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一读
课
文
探
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课
文
探
究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课
文
探
究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运用比喻。“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课
文
探
究
4.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主
旨
归
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结构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赏月缘由
月色入户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写景——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抒情——触景生情
处处皆景闲人得赏
闲情雅致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第三部分
知识综合梳理
古
今
异
义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盖竹柏影也( )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
今
异
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念无与为乐者( )
月色入户( )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
词
多
义
欲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副词,将要
动词,想要
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和
一
词
多
义
乱
猿鸟乱鸣(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遂
遂至承天寺( )
遂迷,不复得路( )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名词,战乱
于是,就
终于
出自八下《桃花源记》
词
类
活
用
五色交辉( )
夕日欲颓( )
相与步于中庭( )
名词做动词,辉映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名词做动词,散步
文
言
句
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艺
术
特
色
《答谢中书书》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
艺
术
特
色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色绚丽动人。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艺
术
特
色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艺
术
特
色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尾,张弛有度。
艺
术
特
色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艺
术
特
色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课后任务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谢 谢 观 赏
勤奋进取
好好学习
步步高升
天天向上